【玉雕説】一起再聊聊“和田玉”

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年代,

提起“和田玉”,很多人都已经不再陌生,

即使尚不熟悉,打开手机搜一搜也能了解到很多相关知识,

一睹精美玉器芳容,

但是事实情况是什么样呢?

三少了解,在老家很多人知“翡翠”,却很少知道和田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田玉·青白籽料原石)

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印象中,翡翠就是通常意义上的“”,

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承载物,

但实际上,翡翠是清朝之后才逐渐兴起的玉种,

而且在我国并无矿脉,主要靠从缅甸入口原料,

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呢?

想来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比如矿藏量、市场推广、玉石情结等;

三少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推广,

相比于国人喜欢和田玉,

翡翠作为宝玉石在世界受欢迎程度更高,

因此资本也会向之倾斜,宣传力度也更大,

上至各大拍卖公司,精品翡翠的成交价不禁令人瞠目结舌,

下到大大小小的县城商超,几乎都能见到翡翠身影;

(俱乐部展柜一角·碧玉)

抢先一步走进普通人民群众的视线,

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水润”美玉印象,

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将和田玉作为一张名片,向全世界推广,

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依然很难赢得老外的由衷青睐,

倒是在国内引起了不小反响,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和田玉热度开始持续升温;

但是翡翠占有先机,并且有一定价格优势,

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人们对翡翠的认知现状,

那些“温润坚韧”的和田玉,目前也主要流行于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人群当中,

可毕竟不是普通生活用品,而是文化艺术品,

少了些烟火气息,多了分脱俗气质,

有了可偶尔赏品,没有也无碍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俱乐部展柜一角·碧玉)

回顾这一路走来,

三少也已跟和田玉结下有七八年的缘分,

从最初相识,到触摸雕琢,再到如今的体会感悟,

逐渐对和田玉、玉雕文化、行业现状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认识,

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记录、总结、分享,

不算什么高深见解,但是对大家而言兴许有借鉴意义;

接下来,就给各位聊聊这些年自己眼中的和田玉有哪些变化,

刚接触和田玉那会儿,初见各种各样的美玉,

心中不禁带有些许神圣,而且还有一丝兴奋,

人生中第一次亲眼见到真玉,还能上手摸一摸,

白玉、碧玉、墨玉、羊脂玉、青海玉、籽玉等等,

恍然间自己成了穿着朴素的皇亲贵胄,但是又难掩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和田玉白籽原料)

后来学手艺的时候,第一次手攥一块籽料白玉,

竟然不敢下刀,生怕被自己刻坏了,划伤了,

师父一再演示和鼓励,才敢用刻刀跟美玉展开深度“交流”,

从那开始,自己就逐渐爱上了那份坚韧和温润,

看似柔软温和,但是又韧劲十足,

面对金刚刻刀研磨,依然泰然自若;

从俱乐部成立之初,三少便开始注意思考总结,

眼中的和田玉也慢慢变成一种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各种文化符号或图案,走近大众,

欣赏美玉特质,阅读作品内涵,

也逐渐认识到玉石的商品价值不算宝贵,

一件玉雕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才是真正宝贵的价值所在;

(俱乐部展柜一角·籽料作品)

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大部分人眼中却未必值钱,

因为如今社会的发展通常以经济为指标,

在很多人看来值钱的东西才有价值,

反映在和田玉行业就是原石收藏、大师工艺等,

这样才逐渐催生了“籽料不雕更值钱”、“简工比繁工更有味”等观念,

也造成了“大师”遍地的行业现状;

有了大师,一些大亨又开始回归炒制原料,

今天于田料,明天俄料、青海料,后天黄玉、烟青料……

大后天也不知道是哪的料,层出不穷,

大师力作,倾资宣传,一批完了换一批,

但是始终不是有益玉文化、玉雕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方向,

甚至还造成如今看大师作品,只要用料足够好即艺妙工棒的捧赞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俱乐部展柜一角·籽料原石)

必须承认资本的影响力真的是很巨大,

作为普通从业者,甚至有时会有种恍惚感,

但是仔细想想,一个行业不论再怎么变,时间会涤除很多浮华,

籽料作为最正宗的和田玉,注定越来越少,最具有收藏价值,

有思想的玉雕作品,注定愈发珍贵,最有文化价值,

能坚守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发展的核心,未来交给时间……

文|玉三少

助审|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