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城,众人眼中浮现的便是秦始皇依山川便利耗费巨大人力所建造的长城。但除此以外,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水长城”这一军事防御工程。相信近日来局部地区的强暴雨已经让大家内心再次加深了对水的认识,意识到平日里看似无害的水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破坏力。而在善用自然之力的古代,水不仅是攻击的武器,也是防御的最佳选择。在各朝代中,宋代水长城的规模和成效是最为显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割据战乱,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发展几乎停滞,社会处于一片动荡之中。而与此同时,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却趁此机会强大了起来。他们不仅从原来单一的畜牧业改为农牧并重,从无定居生活到定居生活,还大量吸纳从中原逃至契丹的汉人,吸收中原地区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并运用于契丹。

实力的强大使得契丹的欲望膨胀,意图攻占中原扩大自己的地盘,屡次举大军进攻中原地区肆意虏掠。而在石敬瑭为求得契丹援军而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一天然屏障,辽军南下畅通无阻,以至于“百万家之生聚,俱陷虎狼”。

眼见着契丹的壮大和中原地区人民对契丹的厌恶,后周皇帝柴荣既为顺应民心也为一统天下,即位后不久便开始了讨伐契丹的战争。在柴荣的带领下,后周军队势如破竹,一路直攻幽州,契丹上下都为之惧怕,“沿边城垒皆望风而下”。

眼看着即将收复幽云十六州,柴荣却在此时不幸病死。随后便发生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天下的事情。统治者的变更自然会影响军事政策的制定,赵匡胤上台后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策略方针,将军事重心放在了南方几个割据政权之上,暂时放弃了攻打契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匡胤剧照

而在赵光义继位后,南方已经统一,而北方的契丹还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开始了北伐契丹,只是由于指挥失误,以失败告终。雍熙三年(986年),契丹幼主继位,政权变动之际正是最薄弱的时候。赵光义便又发起了北伐,此时的大宋本有机会收复故土,但又因为将领贪功而私自更改战略,还是以宋军大败为结局。两次战事的失败给宋太宗得到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原来的主动进攻变为了消极防守,水长城的出现就是应和了宋太宗的保守心理。

二、水长城的诞生

为了防御南下的辽军,宋太宗召集朝中大臣共商对策。其中大臣宋淇提出了两个想法,一是决黄河之堤以水作防,二是效仿秦始皇在沧定两州之间修筑长城。

前者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决堤会让黄河周边城镇的人们流离失所。而后者则是劳民伤财,沧定两州间属于平原地区,修筑长城无法依山川便利就地取材,只能从它地运输材料。而在群臣一筹莫展之时,大臣何承矩提出了修筑水长城的办法。根据何承矩的主张,水长城应当是将河北地区的河湖、沼泽等水域打通连接起来,使其连成一片成为一道可与石墙相匹配的堡垒,抵御外敌。

原来在雍熙北伐失败后,何承矩便产生了这个想法,为此他还特地去勘察实地了解水长城的可行性。为了防止水长城一事提前泄露,被辽人知晓,在勘察地形时何承矩还以游湖作乐来掩饰自己勘察地形绘制地图的真实目的。

何承矩的办法得到了宋太宗的肯定,并在当年就“其功告成”。契丹善骑射,平原上便是他们的天下,而水长城于他们而言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不仅如此,在水长城之上还设置了三千多名士兵、近百艘兵船,来回巡逻,警惕辽军。

三、水长城的积极作用

水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其在抵御辽军南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没有修建水长城之前,由于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大宋犹如被撬开了外壳的蚌,任何人都可直达它最脆弱的地方,辽军南下毫无障碍。

而河北地区虽然有众多河流,但因为治理不当和季节更替,部分河流常年干涸,根本无法抵御辽军。而在有了水长城后,水就阻挡了辽军南下的大部分道路,只余下三条南下道路。并且水长城不仅在夏秋涝期时能有效抵御辽军,冬春结冰时也能给辽军制造不小的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为显著的便是宋军在与辽的战争中不再是一味处于战败的一方了。在水长城建成后的七年时间中契丹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入侵战争,为了避开水长城的阻碍,顺利渡河,辽军大多是选在河水结冰的冬季发动战争。因为辽军有限的进攻路线和水上作战的不熟悉,宋军在五次战争中取得了三次胜利,总体上宋是处于有利地位上的。

而在宋真宗继位后,为了应对契丹的频繁侵扰,对于水长城也是日益完善。咸平二年(999年)到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又发动了六次入侵战争,宋军也取得了六战四胜的好成绩

宋真宗剧照

其次就是水长城带来的屯田之利。何承矩在首次提出水长城时便有利用水长城“筑堤贮水为屯田”的建议,只是到淳化四年屯田种粮的建议才得到宋太宗的赞同,并在水长城一带开始推行。在此之前的河北地区由于常年战乱以及土壤的特性,当时河北地区的粮食并不高。在何承矩的主持下,将所有的方田都灌满水,还在方田四周挖沟渠以供水流流动,若想通过方田只能步行。水田之中能够种植的作物只有水稻了,而由于对水稻的不熟悉,早期水稻种植并不成功,“初年种稻,值霜不成”。

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何承矩和黄懋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不仅发现了水稻种植失败的原因,还找到了解决方案既以早稻种子种植,第二年便取得了大丰收。

四、水长城的消极作用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这是王安石送辽史入塞时所作的诗句,将自己所看见的辽军对边境地区人们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幽云百姓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都呈现了出来。

自契丹入侵中原,夺取幽云十六州起,无论是幽云十六州的百姓还是中原其他地区的百姓皆自发组织抗辽,积极配合宋军攻打辽军,在高梁河战中幽云人民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师”。对于民众的强烈愿望,统治者似乎并没有看到,或是并没有将此始终放在心上,认真以待。

不可否认水长城在抵御辽军南下上作出的伟绩,但水长城毕竟是宋太宗在屡次讨伐不力后采取的消极防御措施,水长城的成功无疑助长了宋太宗的妥协心理。对于当时的大宋来说,其自身的经济和军事能力并不逊色于辽军,而契丹的实力还没有成长到宋朝无法撼动的程度,再加上内有幽云人民的支持,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并非是一件全无可能的事情。

而有了水长城之后,本就被打怕了的宋太宗便心安理得地停止收复幽云的政策了,一心守住大宋现在的疆域。此后的继任者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将重心放置于大宋内部,轻视外部,不再将收复幽云列为头等大事。

万事有利就有弊,水长城作为一项防御工程在防御方面出色地发挥了它的作用,延缓了辽军南下的步伐,为宋军赢得了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的时间。而战争的主体是人,水长城显现出来的弊端正是因使用它的人不思进取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