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成语,相信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修仙流的网络小说中着重描写了“因果”,无论做过什么事情,最后都会造成对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这只是玄学,但其实这只是“蝴蝶效应”更具体的体现而已,不信就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吧。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部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众们在感叹监狱黑暗的同时,也在为主角花27年的时间准备,最终一举成功越狱的毅力而喝彩。现实中当然也有这样的越狱,但是相比电影中主人公蒙冤下狱的遭遇就是截然不同了。那是一座美国的监狱,建成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之前从未有囚犯越狱成功过。监狱在设计上可谓是固若金汤,高科技设备遍布整个监狱,其中还有1000名狱警负责看守3000名囚犯。任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会有人能够从这样的监狱中越狱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申克的救赎》剧照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现实中成功越狱的两名囚犯,比电影中主角越狱多了一个环节——这两个囚犯找到了两名内应,一名男狱警,一名监狱女工,二人合力策反监狱女工当情人,最后凭此成功凿墙越狱,堪称美国最牛的两个囚犯。

01

这座监狱名叫克林顿监狱,号称是美国安保措施最严密的监狱,能进入其中的囚犯都是重刑犯。克林顿监狱坐落在美国东部纽约州的丹尼莫拉,建造时间是1865年,选址在这里的初衷是因为此处有一座矿山。众所周知,监狱是要让犯人劳动改造的,挖矿无疑就是一个好活计。监狱在1887年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围墙被增加到18米的高度,可谓是飞鸟难渡。

▲克林顿监狱照片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固若金汤的监狱,在2015年6月6日,却发生了一起越狱事件,这同样是自克林顿监狱建成后的首次越狱事件。先来说说监狱的相关情况,克林顿监狱的牢房也是分了等级的。低级的牢房就跟很多监狱一样,多人挤在狭小逼仄的囚室中,这样的生活对囚犯而言自然是一种折磨。为了让囚犯们能够好好表现,所以监狱又设置了一批荣誉牢房,专门用于奖励表现良好的囚犯。

02

荣誉牢房的待遇跟低级牢房自然是天差地别的,首先是一人一间的住宿。牢房中有电视、乐器等娱乐设备,囚犯有音乐室、画室等活动场地,还有自己做饭的厨房、淋浴间等等,住在里面完全没有被囚禁的感觉。对于监狱中很多被判处终身监禁的囚犯而言,能够进入荣誉牢房,在里面安度晚年是他们最大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查德·马特照片

荣誉牢房4楼的23、24号两间房,住着1966年出生的理查德·马特和1980年出生的戴维·斯韦阿特,前者杀死并肢解老板,还在墨西哥强奸杀人,后者则是谋杀警察。两人在荣誉牢房里住久了,自然就成了好邻居,在监狱里也一起参加活动。

▲美国监狱内景照片

就在那天早上,狱警如往常般来点名,可是没见到人,狱警以为他俩还在睡觉,进去一看发现床上鼓鼓囊囊的是被子。狱警立即通报了这里的情况,监狱进入一级戒备,开始对整个监狱进行地毯式搜索,但一无所获。考虑到监狱中严密的监控和安保系统,犯人还留在监狱中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监狱立即通知纽约警方戒备搜索。

▲戴维·斯韦阿特照片

警方发现23和24号房的床底、墙上都有切割整齐的长方形孔洞,从这里可以钻进一个管道走廊,顺着空隙可以爬到地下一楼,进入暖气管道。暖气管道此时已经被切开一个洞,上面还画了个笑脸以示对警察的嘲讽。二人就是顺着这里爬到120米外的窨井里,推开井盖就到了监狱外面。

03

如果没有内鬼而单靠囚犯是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于是监狱立即在内部展开调查。经过逐一询问后,终于在一个任裁缝教官的女工、51岁的米切尔身上找到了线索。原来两名犯人在长期接触下获得了这名女工的芳心。三人的八卦在监狱里一直是谈资,没人想到过米切尔会帮助他们越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监狱女工旧照

经过警方几番询问得知,原来这名监狱女工是理查德·马特和戴维·斯韦阿特两人的共同情人,她答应帮助他们越狱,条件是他们帮自己杀掉早已没有感情的丈夫,然后带她去墨西哥享受天伦之乐。米切尔把各种越狱用的器材装进冷冻猪肉里,两名犯人就这样把这些工具带进了牢房,之后通过长期的努力切开了孔洞,米切尔还找来了监狱的结构图。

▲美国警方抓罪犯剧照

除此之外,还有一名男狱警因为欣赏理查德·马特的画技被而他俘获,为他提供了不少工具和情报。本来米切尔与两人约定越狱的前一天晚上给丈夫多吃点安眠药,凌晨开车接他们,然后杀死她丈夫一起逃离。但因为米切尔当天太过紧张焦虑而精神失常,被丈夫送去了医院,因此错过了三人的约定。2015年6月28日,逃窜半月的戴维·斯韦特和理查德·马特重新被抓回狱中。

结语

两个罪犯与监狱女工互相勾结,本来他们设计了看似完美的计划,但是最后在女工一环上出了纰漏。其实仔细想想这不是巧合,毕竟女工也是在与虎谋皮,而且还要杀死丈夫,当天的精神失常其实并不奇怪。他们本来就以不可告人的丑恶目的相勾结,自然也很难有好的结局了。

参考资料: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