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如今,大家在大街上看到外国女性,已经非常司空见惯。但是在几百年前的清朝统治时期,外国女人却被视作洪水猛兽。清代文人齐体物还曾作诗《番妇》讽刺外国妇女:“野花头插满,黑齿草涂成。”

自古以来,中国封建帝王就习惯将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称作“番”或“夷”,意指这些人都是未开化之人,是一种贬低和看不起的意思。到了清朝这种思想也未改善,由于严厉的闭关政策,在乾隆年间,通商口岸只有广州一个。此外,朝廷对于与外国人通商和接触更是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定,其中就包括:不允许外国女性居住在广州,只能住在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外国女性剧照

01

那个时候在海上航行往往时间漫长,通常都在半年以上。外国商人或者官员在经历了长途海航之后,却无法将自己的家眷带上岸同住,所以他们对于这一规定十分不满。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一个荷兰商人便大着胆子将自己的三位女性家眷带进了广州城,当时此事虽然没有引起冲突,但清朝的官员却非常重视。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度发生特意明文规定:再有带着女性来到中国的船只,在澳门的时候女性就下船居住,要不然就不准船只进入广州港口。

这个规定虽然没有再让外国女性留在船上,但是对于商人和官员来说,他们依然无法将自己的家眷带着同住,所以就这一规定依然引发了一些摩擦和冲突。

▲上世纪轿夫剧照

其中以发生在清朝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的“盼师夫人事件”最为典型,盼师是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驻粤大班,他对这一规定非常不满,于是便公开挑衅。不过此事应该也有英国政府在背后的指使,目的在于试探中国方面的反应。因此盼师带着他的夫人和两个葡萄牙婢女,在大白天毫不避讳地坐着轿子进入了广州商馆。

02

当地的清朝官员,很快便得知了这个消息。在一周之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宾向盼师发出指令,要求这三位女性迅速回到澳门,不准停留在广州。但是盼师拒不执行,而且许多其他的英国商人也对此提出抗议。10月20日,李鸿宾再次下达通牒要求盼师三天之内便将三位外国女性送走,否则将派出军队以武力驱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东印度公司画像

盼师依然不肯妥协,而且还通过本国的海军司令调来了100多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入住商馆,一时双方剑拔弩张,看起来一触即发。但实际上当时的满清朝廷并不愿意引起战争,所以李鸿宾无非是在虚张声势。后来商行的伍受昌出面,居中调停,最终英国的士兵撤回。而盼师以身体不好,所以需要夫人照顾为理由,暂时留下了两位外国女性,她们在广州住了接近两个月之后才退回澳门。

在这一事件中,或者是不管是盼师还是李鸿宾,或者是其他的英国商人都没有受到处罚。唯一受到处罚的是一个向盼师提供轿子的行商谢五,他被判处革职后发配新疆,但是还没等发配就已经死在狱中。

▲清朝轿夫蜡像

03

专家表示,在这之后,清朝便再次重申并且另外制定了《防范夷人章程》,对于相关的措施条规规定得更加详细和严格。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没有再出现过类似公开挑衅的事件,但是中英双方的矛盾却越来越深,这些类似的政策也成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满清朝廷将外国妇女视作洪水猛兽呢?其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所谓的“夷夏大防”。从“番邦”、“夷人”等称呼就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封建时代的中国人便看不起外国人。而外国女性的服饰和许多其他生活习惯,都被国人视作“有伤风化”。而且清朝政府并不乐于见到外国人与中国人更多的接触,并且他们认为如果来到中国的外国商人有家眷陪同,那么便更不愿意离开,在朝廷看来,这些都是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一定要加以杜绝。

▲《南京条约》书影

后面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双方谈判《南京条约》,英方代表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清廷代表耆英替自己也替朝廷找了种种借口,终于做出了妥协。在《南京条约》中明文约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结语

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中美双方签订《望厦条约》后,女性传教士也被允许传教。不过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就算满清朝廷一败涂地,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依然以大国自居,对外国人持以鄙夷的态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