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或许是自从2009年以来,我参与双十一程度最低的一次,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想买的东西,也不知道买什么。没有看晚会,没有看销售额,没有玩猫猫游戏,没有一丝情感。

这个双11,你最想购买的东西是什么?

在11月1日,有一个上海男生和我说:“东西昨晚我已经买好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没有参与双11的动力?

应该就是预售的原因。

1号付了尾款,买了一个降噪耳机,后来因为耳朵不适应,选择退货。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满满的购物欲没有换来所谓的美好生活,对冲动性消费失去了期待,这样的购物体验是非常不好的,开始就被打了一拳的感觉。

感觉有点对不起商家的促销价格,良心还是没有过得去,就一直刷购物APP,突然推送了一个体脂秤给我,价格秒杀已经低得让人夸张。我立即下单给家里人买了一个寄了回去。现在的我,为自己消费的意愿已经很低很低了,有好的产品和价格,宁愿从家里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是否值得拥有。

也算是给今年都很难受的企业做一点贡献吧。还是希望尽自己一点力气。

最后,好几个购物心愿单里面的商品反复看了好几遍,后来还是没有选择入手,因为考虑到现在还在上海租房生活,没有地方摆放,都是生活里非必需的产品,一直到双11结束之后,都没有欲望再去购买。

就在刚刚双11的夜里11点,觉得这个双11我自己一件没有购买的记录,快要受不了。又打开了购物APP瞎转,又给我推荐了一个录音笔。点进去查看了一下评论觉得好物不贵。后来回想了一下,不对,为什么给我推荐了这件商品?主要是前两天在知乎上面看了一个回答,点进来查看过,数据记录。

好可怕,2天前种草,1次点击跳转到购物网站,第三次推送加上双11最后1小时的逼单气氛,不买就是亏的氛围让人开始难受。

在被种草之后的2天时间,大数据推荐+价格促销+狂欢氛围,我完成了一个新产品的了解到付款的所有决策过程。

反而,在我心愿购物单里面的产品一个都没有买,现在回想这个录音笔也不是我的生活必需品。但是,我依然做了购买的决策进行了付款,到底是我自己在做决策,还是一个机器帮我做了决策,还是内心的贪婪在控制我们的行为呢?

我的感受是:智能数据的算法推荐,的确在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观点,甚至在帮我们做一个决定,可能我现在依然不知道我为什么买了这么多东西?我们甚至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处理购物狂欢之后的失落感和后悔。

我一直认为: 购买一个商品 不会 改变 生活的本质 。

过度的 购物狂欢,快速分泌的多巴胺,如果没有产生等量的获得感,一定 会制造超量的 内心焦虑。

双11之后 ,当你打开一个又一个 包裹之后的 日子里, 你我的生活均没有得到 本质的改善, 反而在内心里多了一些 空虚, 这或许就是双11买后综合症吧 。

难道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被引导的,所有的决定都是可以被影响的,这难道就是世上无难事,办法总比问题多。

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