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国产大飞机,运10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个项目承载着太多的期待,但最终命运却令人扼腕。关于运10的争论持续了很久,即使几十年后,国产大飞机项目已经步入正轨,ARJ21投入商业运营,C919稳步推进,但网上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不少网友还在纠结当年的运10是否应该下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支持运10的网友认为:运10的2架原型机已经开始试飞,再坚持几年就能成功,项目下马瓦解了配套能力,散失了人才队伍,致使国产大飞机拖后了几十年。痛惜之余,免不了要声讨利益集团,认为利益集团为了与麦道公司合作,坚持不要运十导致项目下马。

反对运10的人则认为:飞机是整体基础工业的体现,当年一没有工业基础,二没有产业配套,以超英赶美的做法搞航空工业是不科学的,项目失败不可避免。

造成运10下马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时代背景、工业基础和民航市场。一些历史因素无法深究,这里就说说当时的航空工业基础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空工业,其实不只是航空工业,所有的工业领域都应该尊重科学规律。然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就发现我国一些航空企业经常违反科学规律搞所谓的“技术革新”,还是大批量地搞,苏联人也是不可理解。最典型的就是米格19(歼6)的国产化过程,生产厂家以“工人师傅意见”或“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三结合讨论”为借口,随意更改设计图样,违反工艺流程,不按规范操作,改变生产工序,少装零件等都很普遍,结果导致歼6的生产质量长期不合格。后来,苏联的米格29都开始服役了,我们才完全吃透了米格19的生产工艺。

在运10的研发过程中,类似上述歼6的笑话也不少。例如:对运10进行风洞吹风试验时,有人提出:为什么要吹风,要吹到理发店去吹。在准备静力试验时,有人不理解:怎么忍心把工人阶级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破坏掉!他们就是不同意搞静力试验,最后由负责运10项目的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专程进行解释说明,才为飞机争取到了静力试验的许可。在设计机上卫生间时,设计人员想要调用国外飞机的马桶实物进行参考,又有人质疑:火车上的马桶为什么不能用?外国人的屁股和中国人的有何不同?

上面几个事例虽然是笑话,却很能说明问题。当时基础工业太差了,许多人根本就不懂飞机的研发流程,所有的试验,零配件生产根本跟不上,据说运10试飞降落时机体已经明显变形了,技术问题夹杂着人祸,注定了运10步履维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科研条件好多了,但大客机的研发仍没有一帆风顺。我们也不用跟波音、空客比了,就跟自己的飞机比,ARJ21支线客机用了六架原型机,飞了5000多小时才拿到中国自己的适航证,C919还在继续试验呢。当年的运10两年才飞了170多小时,就算比ARJ21少飞一半时间,进度加快一倍也得再飞十几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就算运10成功了,打算卖给谁?那种状态下的科研成果,后来要想走向成功,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绝对微乎其微。因此,当年无论是基础工业,还是高等教育,甚至是初高级技工,根本就支撑不了国产大飞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