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快乐

高尔基: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

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愁眉苦脸地问:"我有房有车,有贤惠的妻子和乖巧的孩子,还有体面的工作,为什么我还是感觉不到快乐"。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说一个天生快乐的孩子与一个天生不快乐的孩子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天生快乐的孩子看见自己的卧室中有一堆马粪,马上跑到爸爸的面前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卧室里有马粪,附近一定有,我们去捉来骑吧!"。
天生不快乐的孩子看见自己的卧室中有一堆新玩具,却哭丧着脸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爸爸问他为什么会不开心,他说:"这么多漂亮的玩具,我担心被别人偷走。"

可见,快乐是因人而异的。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不快乐。最好的快乐之源来源自己,来源自己内心的感受,来源我们自身的成长,来源我们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而这才是我们快乐之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为什么有的人会不快乐

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满快乐,但不快乐情绪的光顾是无法完全避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认知偏差、目标障碍、思想刻板和忧虑积郁导致的不快乐。

1、认知偏差导致的不快乐:

这样的人主要是对待快乐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他们常常会说:"我注定不会拥有快乐,我不配拥有这样的快乐。"

心理专家指出,以为自己处于某种状态并相应地为之,这种状态就会愈发明显。

小丽是单亲家庭地孩子,从小和妈妈在一起,由于生活所迫,妈妈一心在外面打拼,很少关注小丽地成长,所以在小丽地观念里,她觉得自己是不值得地被爱,因为在她地印象里,爸爸地离开就是因为她是女孩,妈妈对她地冷落也是因为她是女孩,所以,没有人愿意爱她,她的脸上很少有笑容。因为她的这种认知,导致她一直认为自己很可怜,整天让自己沉浸在苦闷之中,她的生活就真的与快乐绝缘了。

实际上,一个人是否快乐,很多时候源于自己的认知,因为别人可以左右你的生活,但左右不了你的意识和认知。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乐,并且快乐地去生活,那么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很快乐。快乐地神泉就在你地心中,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目标障碍导致的不快乐

萧伯纳: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伟大的目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食色性也、安全感、归属感与爱、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目标,通过努力一步步的实现目标。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方向在那里。或者不切实际的制定过高的目标,因为一时的达不到常常让自己不快乐,或者总是让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目标出现障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刘,工作认真负责,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被提拔为科室负责人。小刘觉得,原来升职这么容易,于是给自己定下了半年升任部门经理的目标。

但是, 小刘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没有了解清楚,首先部门经理不仅是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其次,部门的业务面和需要的业务知识已经超出了他的业务范围,他需要在业务能力方面继续加强学习。所以,一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得到公司的提拔,于是,他变得整天闷闷不乐,有时怀疑是否得罪领导了,有时候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了,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是自己定的目标与他现在的业务能力相差太远。

所以,制定目标一定要切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情况,如果好高骛远,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只会让自己陷入烦恼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思想刻板导致的不快乐

当一个人思想刻板时容易形成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指对事物和个人评价时,认为其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形成偏见,因为,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由于刻板印象,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类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做出概括,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一类人的实际特征的印象。而依据这种印象去评价与判断人时,又不考虑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

事实上,每一件事物都有它不同的一面,眼睛所及之下,并非是事物的全部。而思想刻板的人缺乏全面的或新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就阻止了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快乐,享受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忧郁积郁导致的不快乐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消极归因风格,这是不快乐的人常用的悲观思维模式。他们总是习惯把事情想得很糟,越想情绪越低落,整颗心被这件事填满。

他们很想让自己满足人们的期待,可是却发觉自己做不到。这让他们在面对善意的关怀时倍感压力和内疚。

2003年4月1日,一代香港巨星张国荣选择在愚人节这天,从香港中环一家酒店的24层一跃而下,令人嗟叹惋惜不已。时至今日,每年的今天,仍有无数影迷以各种方式缅怀他,也仍然有忠实粉丝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

张国荣与抑郁症斗争了很长时间,他在1987年的自传中这样写道:"记得早几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叙旧,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不开心,脸上总见不到欢颜。我想自己可能患上忧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罗曼·罗兰:内心的欢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喜悦。

而有抑郁情绪的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情绪莫名低落、敏感,即使在一群人中间,也会莫名的感到低落,提不起精神来,有时会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强颜欢笑,实际上却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分析幸福模型,重启快乐密码

布雷默: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幸福快乐是大多数人追求的。心理学中关于幸福快乐的一个理论模型Martin Seligman的PERMA模型。

P- 正向情绪,感觉良好;E - 投入,全神贯注于活动;R - 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M - 人生意义, 存在的目的;A - 成就感

所以,根据幸福快乐模型,从以下3个方面重启快乐密码

1、合理认知疗法:

实际上,引起我们不快乐的负面情绪并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我们的认知,即我们对已经发生事件的看法和信念,这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其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他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所以,面对已经发生的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A,我们只要适当地改变过我们的认知B,就能改变我们的情绪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年初,麦格里格的三个正处花季的女儿,被一个突然闯进家门的精神病人用枪射杀。这场突如其来的惨剧,使麦格里格痛不欲生,他的愤怒和痛苦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麦克里格在朋友的安慰下,逐渐体会到,要再次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就必须从之前的愤怒中走出来。这就意味着,麦格里格要试着去原谅凶手。

麦格里格开始把全部时间都放在了帮助他人、开导他人走出痛苦的工作上。同时,麦格里格还会经常去精神病院,看望那个亲手杀了他三个女儿的精神病人。

在麦格里格看来,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再好不过的治愈伤痛,抛弃怨恨的方法了。他认为:"死者已矣,愤怒不会将她们救活,愤怒只会让活着的人痛苦。"

那些伤心的事,病痛的折磨,孤独与迷茫,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无论你冒出多少不良情绪,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事实已经发生。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在这场磨难中,你最终是学会了坚强与忍耐,还是从此沦落下去?

耶稣说:"原谅这些人吧,他们在做什么,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目标定位法:

帕斯卡 马斯:所有的人都以快乐幸福作为他们的目的;没有例外,不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如何不同,大家都在朝着着同一目标前进。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想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到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起身歌唱。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所以,人一旦有了明确的能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并不余力的为目标奋斗时,他就很容易找到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转化视角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埃伦.兰杰指出"生活中大概有90%的事情是对的,只有10%才是错的。如果我们要得到快乐,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把精力放在90%的正确的事情上,而不要理会那10%的错误"

例如,对于同样一个甜甜圈,在乐观者的眼中因为是甜甜圈,觉得可口从而快乐;在悲观者的眼中因为它中间缺了一个洞,觉得遗憾从而不快乐。

所以,这样的不快乐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有关,要注意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这就是转化视角的妙处。

其实,我们的快乐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就像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说的: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只要我们适当的转化视角,怀着平常心,做好该做的,顺其自然,如圣人所言:做而不求,常居道中,快乐自然涌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结语:

古人云:"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意思是说,快乐人皆有之,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说到底,快乐在于寻找,在于开拓。只要我们保持合理的认知,切合自身制定目标,适当转化视角,就能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