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较为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中国南方留有四处通商口岸,到了乾隆年间,直接关掉三个,只保留广州一个口岸。此时的中国,说一不二,欧洲列强也很忌惮庞大的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尽管外国人可以来华通商,但必须要遵守中国的制度。比如,随外国商人来中国的番妇(外国女人)不许在广州上岸,只准居住在船上。

这个规定,在现在看来极为不合理,外国美女要来中国,我们举双手欢迎。在当时之中国,这是不准的。绝大多数外国商人都遵守这个规定,有一个荷兰商人偏不信邪,1751年,居然带着三位女性下了商船,进入广州城。

这次事件,虽没有引起冲突,但却让清政府震惊,为了防止发生此类事件,清政府还明文规定:嗣后有夷船到澳,先令委员查明有无妇女在船,有则立将妇女先行就澳寓居,方准船只入口;若藏匿不遵,即报明押令该夷船另往他处贸易,不许进口。

1759年,清政府还出台了《防夷五事》,规范外国人在华经商行为。不过,此时外国人也怕庞大之中国,只能忍气吞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道理。在忍受了几十年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出动很少的舰船以及士兵,多次攻入中国沿海腹地,甚至攻打到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大清皇帝道光,一看英国军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摇摆不定,一会和谈,一会攻打,最终溃败。迫不得已签订《南京条约》,吊诡的是,在这个条约中有一条约定就是:允许外国人携家眷来华。

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英国人的胜利,刺激了西方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大清朝是个纸老虎,是个傻大个,徒有其表。

而近在咫尺的日本,受到的刺激更大:我勒个去,原来中国人也打不过英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鸦片战争惨败,怎么摆脱列强的欺辱,怎么避免重蹈中国在鸦片战争惨败的覆辙?让日本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内心的独白与彷徨中,日本德川幕府采取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做法,1842年撤销了1825年颁布的《异国船驱逐令》,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只要外国船只有求,就可以供应燃料、淡水和食品。

伸出这样的橄榄枝,缓解与西方列强的紧张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让德川幕府苟延残喘了几年。1853年7月,当美国海军准将马修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德川幕府又接受了开通港口的要求。

英、俄、荷等国一看,德川幕府如此软弱,也学着美国,纷至沓来,来分日本的一杯羹。

列强的渗透,此时德川庆喜为了增加军费而征收巨额的临时税,再加之米价的暴涨,苟延残喘的德川幕府,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不久之后,日本国内以长州和萨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兴起,持续了近260年的德川幕府时代,在日本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明治时代,史称“大政奉还”。

新政权初立,怎么摆脱列强的欺辱,如何快速形成可以与欧美列强对抗的“国民国家”?日本率先觉醒,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当然,这里面尤为瞩目的改革政策,便是征兵制以及学制。

征兵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而进行军事力量准备,为抵抗外来国家入侵,此时的明治政府急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及士兵,而学制的目的是在全国各地创建学校,提高国民识字率,确保大量具有相应素质的士兵预备军。

在这两项政策的指引下,日后,日本士兵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