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工具行业普遍不景气,然而上海工具厂却一枝独秀。1982年,该厂提前二十天全面完成了生产计划,产品产量达4635万件,实现利润2550万元,分别比1981年增长了20%和10%以上。品种、质量、成本、消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创造了本厂历史较好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厂是如何逆势打开生产发展的新局面的呢?
该厂首先是认真学习首钢经验,从经济责任制入手整顿企业。他们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帮助车间、科室、班组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制。与此同时,加强原始记录、数据管理。二是整顿各项专业管理工作,把生产、技术、财务、供应、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协调配合,形成了讲究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逐步做到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合理化。

其次是他们把市场调查、预测看作是搞好经营的“气象预报”,根据市场信息,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服务领域,先后为轻纺、日用机电、自行车、钟表、眼镜、制锁等十个行业提供了七十多个新品种、上千个规格的工具产品。还可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提供特殊规格的产品。在1980年时全国有40多家缝纫机厂,要求上海工具厂赶制一批专用特殊丝锥,该厂二话没说,积极组织生产。当年生产专用丝锥24万件,1982年又生产54万件,仍供不应求。他们还采取按行业包下来的办法,去年为全国30多家地毯厂提供了500多套特殊组合刀具,提高地毯工效两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是他们对产品质量有“严”字当头,精益求精的可贵精神,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包装出厂,各道工序都严格把关,每年都制定产品升级创优规划。1982年,国家和部重点考核的一百多种主要产品质量指标项项合格,质量稳定上升。轧制的直柄钻头两次荣获国家金质奖,已作为“拳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他们精益求精,改进工艺,采用氧氮化处理和扇形板加工新工艺来增强钻头的刚性和切削强度,使产品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数量成倍增长,1981年只有608万件,1982年猛增到1368万件。1982年出口品种由原来的一种扩大到八种,远销到美国、英国和东南亚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