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是秦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10公里的长平村)一带与赵国发生的战斗,此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歼灭战,此战前后历时三年,以秦国胜利,战国失败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双方共计投入约105万兵力,其中秦军60万,赵军45万,当时战国时期总人口大约有3000万,战国最后一百来年中,共计战死约200万人,仅长平之战中赵军战死5万,被坑杀40万,而秦军也损失约35万,双方共计约战死80万人,可见当时长平之战的巨大规模。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战神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都城的联络,无奈之下韩国割让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于是冯亭谋划把上党郡的17座城池献与赵王,从而利用赵国力量抗衡秦国。

赵王与众臣商议此事,平阳君认为不应接受,他认为冯亭不把上党献与秦国,反而献给赵国,是因为冯亭想借助赵国来抗击秦国,此时如果接受上党郡,势必引得秦军来犯,若双方开战赵国未必能占上风。

而平原君却劝赵王接受上党郡,平原君说,发动军队作战,花费十年也未必能攻下一城,如今不费吹之力得到17城,何乐而不为,赵王听后随即同意接受。

赵王又问平原君,如果秦军来犯如何拒敌,平原君说,廉颇善于与用兵,野外作战不如秦军,但是守城必定能胜任,赵王听从了平原君的意见,随即派平原君去上党郡接收城池,又派廉颇率兵驻守长平。

赵国接受上党郡,引起秦昭襄王不满,随即派王龁发兵攻打赵国,公元前260年,王龁向驻守长平的赵军发起进攻,廉颇率军应战,王龁攻破赵军阵地,斩杀赵军4名都尉,赵国的两点军事要塞二樟城和光狼城被秦军占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赵军筑起营垒,坚守不出,秦军发动强攻,攻占了西面营垒,斩杀两名赵军都尉,廉颇又率兵退守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自此畏缩不战,而秦军又数次叫阵,廉颇都不出战,因此赵王对廉颇的畏惧秦军,久拖不战极为不满,数次派使臣谴责廉颇。

与此同时,秦国丞相范睢又派人去赵国贿赂权臣,实施反间计,到处散播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就是纸上谈兵那位),又说廉颇很容易对付,他就快投降了。而赵王又不满廉颇的连吃败仗,节节败退固守不战,因此就听信了谣言,就派赵括替代廉颇,命令他率兵抗秦。

赵括上任后, 改变部署,更换了部分将领,又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进攻秦军,秦王得知赵括替代廉颇为主将后,为一举击败赵军,暗地里派白起出任秦军主帅,并命令军中严守换帅机密。

在赵括带兵进攻秦军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假装溃败,白起又命一队秦军绕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接着白起让一队秦军骑兵,插入到赵军与营垒之间,把赵军切割成两支孤立无援的孤军,同时又切断赵军粮道。

赵括发现中计被围后,就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营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到了公元前260年农历9月,赵军已经断粮46天, 部分赵军被饿至死,赵括将剩余赵军分为4支突围部队,轮番突击数次,未能成功,于是赵括亲自率军突击,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剩余赵军因无主帅导致军心动摇,全部投降秦军,白起说,赵军反复无常,留下恐怕再生事端,于是下令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幼小兵回国报信。

纵观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损失45万士兵,几乎是举国之兵,连年的征战致使赵国,国力大减,数年内难以崛起,遭遇这样的结果,一切皆因赵王的贪念引起,如果赵王当初能听从平阳君的劝告,或者继续任用廉颇为帅,继续固守不战的话,我相信秦军也耗不起的,当时赵军的优势在于,营垒坚固,秦军久攻不破,赵军又是在本土作战,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秦军长途作战,将士疲惫不堪,后勤粮草又难以供应,如果赵军不换帅,由廉颇继续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不济之时,秦军自然也就退兵了,或者在秦军粮草不济,军心不稳之时,赵军倾巢出击,定能一举击垮秦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下赵括,难道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这个我想是被误解了,赵括的出击政策,完全是按照赵王的意思执行的,再说赵括被围了46天,完全断粮,军心即将不稳,部队都没有发生哗变,说明赵括治军还是有一套的,还有一点,当时赵括面对的是,职业作战生涯,从未有过败绩的战神白起,在当时不要说赵括了,就算当时的各国名将,面对面也不一定能打得过白起,何况刚出道的赵括呢,所以说历史可能误解赵括了,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