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三国的时候,觉得诸葛亮最厉害,智胜天人、算无遗策、出神入化。

青少年读三国的时候,觉得曹操最厉害,洞察人心、善于用人。单单一个庞统的际遇,就能看出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高下之分。庞统带着“凤雏”的大名,先是在鲁肃的引荐下见了孙权,孙权对他很冷淡。接着又在诸葛亮的一再相邀下,投靠了刘备,刘备也嫌他貌丑,只敷衍他做了一任县令。只有他去见曹操的时候,曹操盛情款待,极尽尊容。可见三人格局高下之判。

然而,真正步入社会,有了一定阅历后,却觉得文不成武不就、整天哭鼻子的刘备其实是三国最厉害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是大汉宗室,皇族出身,听起来不错,可自大汉开国四百年来,皇位已经传了二十四代。条件最为优厚的皇室拥有最好的婚育条件,四百多年里,二十多代的传承,皇族人数呈几何数字增长到了天文数字,达到了十万之众。所以刘备这个皇族身份,没必要造假,因为即便是真的,只是略微锦上添花而已。

刘备顶着皇族的光环,干起了织席贩履的营生。汉末群雄,其实刘备出身最贫寒,曹操是生在权宦之家,起兵靠的是家族势力。袁绍那四世三公的就更不用说了,孙权躺在父兄两代的功劳簿上只干了守成这一件事,哪家不是世代大族?刘备这起点,比他亭长出身的祖宗刘邦还低。

刘备二十岁起兵,四十八岁时才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建立基业。这期间,他已经蹉跎了二十四年,这二十年里,他除了一帮兄弟,没有创下任何根基。刘邦虽然在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屡战屡败,但关中和蜀中一直是稳固的后方。刘邦根基深厚的情况下屡败屡战了四年,刘备反复零起点状态下屡败屡战了二十四年。

谁能一往无前的坚持二十四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一无所有,祖辈没有家底和背景,自己文不成、武不就,四十八岁之前都是一无所有的状态下。这种状态的刘备,就没有高光的一面吗?有!而且让他祖宗刘邦也汗颜。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生死不明。关羽护着两位嫂子,不得不投降,按说好好照顾嫂子也算对得起刘备了。曹操用汉寿亭侯的爵位和优厚的待遇拉拢他,更是对他礼敬有加。但关羽得知刘备尚在人间后,却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地去找他了。一边是繁花似锦的前程,一边是几乎没什么前景的刘备,是什么驱使关羽义无反顾地去找他呢?

赵云更绝,当时投身在势力最大的袁绍麾下,和刘备只共事过一次,便辞去和关羽差不多的前程,漂泊江湖去寻找生死未卜的刘备。

一无所有时期的刘备,就是能让这么多人不顾一切、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

夷陵之战后,蜀中疲敝,是什么促使武侯鞠躬尽瘁的带着弱旅,一次次的坚持毫无胜算的北伐,直到死而后已?他念念不忘的正是刘备那三顾之恩、知遇之情、托孤之重。让诸葛亮这样的智者,像飞蛾一样一次次扑火的,正是已经离世的刘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刘邦,对待手下是什么样的手段呢?韩信灭魏,刘邦夜入军营,盗取其精兵;韩信灭赵,刘邦夜入军营,盗取其精兵;韩信灭项羽,刘邦矢口否认之前的许诺,把韩信改封楚王,又盗取其精兵。后来萧何下狱。和刘邦全结君臣际遇的,只有功臣身退的完人张良。

把刘邦换成刘备一样的际遇,关羽不会去找他,赵云也不会去找他,诸葛亮也不会熬死。

那么刘邦不如刘备,为何能四年成帝业,而刘备终其一生只能三分天下呢?

时势大不相同!

王夫之曾在读通鉴论中论及,王朝的衰亡有两种形式,一曰“土崩”、一曰“瓦解”,在王夫之看来,瓦解意味着帝国在短时期内的全面崩溃,如秦朝、隋朝、明朝,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中央政府的腐朽和暴政,但中央政府强而有力,地方并没有形成割据势力。王朝灭的快,新王朝建立的也快。

“土崩”则代表着在巨大危机之后尚有秩序的保存,其衰亡需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与之相应,秩序的重建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王朝灭亡之前,地方割据势力已经形成,并不断兼并,逐渐稳固成熟,新王朝建立其实是不断兼并的最终结果,这一过程相当漫长。汉朝、唐朝、清朝就是这种形式。

秦朝暴政,农民揭竿而起,迅速灭亡,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崛起。项羽、田荣都是趁势而起,没有长期经营,所以刘邦能在几年内横扫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末黄巾起义,朝廷无力征讨,就命地方太守刺史自己组织军事力量平叛。黄巾起义平定后,汉朝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已被地方势力切割完毕。经过一轮轮优胜劣汰,剩下曹操、孙策、袁绍、刘焉、袁术、刘表几大军阀。他们都经营日久,根基深厚。所以官渡之战后,纵然袁绍已死,曹操还要花大力气灭掉他的儿子们。孙坚死后,孙策依然能凭借父亲留下的资源再度起家。

最后剩下的曹刘孙三家,都是军阀兼并的最后胜利者,基业都很稳固了。汉末这种情况,统一天下,不可能像秦末那样,只用几年就能完成。

可以这么说,把刘邦放到三国时期,他的成就很难超越曹操和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