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忆湖州旧,楼台画不如。溪从城里过,人在镜中居。闭户防惊鹭,开窗便钓鱼。鱼沈犹有雁,弗寄一行书。《寄湖州故旧》宋 释居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人爱湖州,湖州亦爱文人。

哪些文人爱湖州?宋末元初的大儒戴表元在《湖州诗》中直抒胸臆: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再往前看,苏东坡在担任当地知州之际,也曾沉迷于湖州的山水风物不能自拔:“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以致到了清代,文人李煊还感慨道:“怪道当年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

△北宋 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实际上,苏轼与湖州的缘分不仅仅是“住”,他更是骄傲的宣布自己的画属于“湖州派”:“东坡虽是湖州派, 竹石风流名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 不妨还作辋川诗。 ”所谓湖州派在中国艺术史中更多称之“湖州竹派”,我们今日所见中国画里为数众多、独树一帜、秀丽如君子的水墨竹,其实离不开“湖州竹派”在百年来的探索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 苏轼 《枯木怪石图》手卷

回望1079年,苏轼与湖州的结缘,其实也更是苏轼笔下湖州墨竹节节生长之际。那是元丰二年三月末,苏轼离开徐州,在四月末抵达湖州接任知州。新官上任,诸事忙忙碌碌,转眼由春至夏,这年的的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偶然发现了亡故的表兄文同所赠送的遗作《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想到文同去世迄今已有七个月之久,不由得“废卷而哭失声” ,写下了传世名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枯木怪石图》苏轼

文中,苏轼回忆起表兄文同在画竹之前,“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免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短短的几句话,形象的描述出文同画竹时英气、轩昂的气质,更为后人贡献了“成竹在胸”、“少(稍)纵即逝”两大成语。

△明夏昶戛玉秋声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实际上,“湖州竹派”的核心是文同所开创的墨竹技法,历代也均以“文湖州”称呼他,但文同是在赴任湖州的途中去世,因此真正以湖州冠名墨竹画派的还是苏东坡所为。他师从文同,从内心深处尊崇文同的墨竹技法并加以吸收再创作,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并创新的将中国书法的笔墨之美融入画面当中,使得墨竹从此摆脱了花鸟画而自成一派。苏东坡和文同在世时,他们笔下的墨竹画就已价值千金,人人争相收藏视若瑰宝。待到后世,更号称“文苏”,用“一灯分焰、照耀古今”来形容两人在“湖州竹派”上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爱湖州,苏轼始终对湖州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按学者衣若芬的说法, 苏轼墨竹创作的高峰期也正是在湖州前后。除此之外,更有七十多首诗词,诸多重要文章在湖州完成。及至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发生后,湖州百姓都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凶化吉,苏轼在狱中听后感慨万分,叹道“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再将视角拉远,“湖州竹派”之外,更有“一座湖州城,半部书画史”的说法。回望中国艺术史,湖州历来盛产开宗立派的大师。三国曹不兴被誉为“佛画之祖”,独创“曹衣出水”时称“曹样”。北宋燕文贵融合了山水与界画,人称“燕家景致”。宋末元初钱选在山水画中融入书法用笔,有“青绿巧整”之称。元代赵孟頫书画双绝,被称为“元人冠冕”,其小楷称“赵体”。清代沈铨工写走兽翎毛,形成“花鸟写生派”,近代宗师吴昌硕为诗书画印四绝。

△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

加之众多旅居湖州的文人如王羲之、王献之、智永、颜真卿、张志和、苏轼、米芾等等。可以说,在湖州秀美的山水之中,这些大师们观湖州景致、持湖州制笔,在诗意的栖居中挥洒,为后世留下众多无价墨宝。

△赵孟頫楷书《杭州福神观记》卷

湖州亦爱文人。无论是苏东坡、文同的墨竹画派、还是冠绝天下的湖笔、陆羽的《茶经》,都离不开湖州的一方水土文化滋养。

放眼历史,无数无名的湖州制笔匠人散落在中华大地,他们为中国文人带来湖州的智慧与技术,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竟“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而湖州知名的“湖笔”,正是被誉为“笔中之冠”,千百年来始终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与徽墨、宣纸、端砚共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笔

湖笔的历史,其实是笔匠和文人们共同打磨而成。

湖笔产于湖州的善琏镇,按照《四库全书》记载,相传秦朝将领蒙恬曾“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发明了毛笔,后来在善琏居住时改良了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并将这一技术传授给了善琏百姓。正因这一传说,蒙恬被尊为制笔始祖,至今在善琏镇还有蒙公祠,每年蒙恬夫妇生日即农历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当地人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蒙恬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恬会”

虽然在传说中可以上溯到秦朝,但湖笔真正扬名中国,却是在元代以后。元以前,中国普遍以安徽泾县的宣笔为最有名。但在宋元改朝换代之际,战火致使大批文人南迁。与此同时,地处边境的宣城因为连年战火日渐凋敝,而湖州靠近宋都临安,得以远离战火的劫难,是当时南宋遗民的聚居之处。这样,大批宣城笔工逃向江南,其中一部分就迁徙到了湖州生根发芽、与当地融合,从此湖笔名声日盛,逐渐取代了宣笔,其盛况有诗文记载 “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

△智永禅师《千字文》

流传千百年的湖笔热跟湖州文人密不可分。在湖笔历史上贡献最为卓越的当推书法家智永禅师。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在云游四方多年后归宿善琏蒙公祠旁的永欣寺。他在善琏的三十多年里除了写字,还常常与制笔匠人们切磋琢磨改进湖笔。此后,更有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一大批大师们居于湖州成为湖笔的真爱粉。这一潮流被宋末元初赵孟頫掀到极致。“日书万字”的赵孟頫,当然极度重视毛笔的质量,随着赵孟頫的作品声名鹊起、朝野交誉,他手上的湖笔也开始蜚声四海,“湖笔”的地位就此奠定。

明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中国文化中心逐步转向北方,大批湖笔工匠们就此远离故土,前往北京售笔、制笔。当时的明代文人们如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都对湖笔赞赏不已。这些离开湖州的湖笔匠人们,逐渐开始如星辰般散布在中华大地上,为一代代的中国文人们提供品质优良的毛笔,“湖笔”之名,世代而不易。

文人爱湖州,湖州爱文人。

湖州道场山万寿禅寺

当然,再深厚的书画史积淀,毕竟只是湖州文化千面中的一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的湖州,已经从一座23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走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