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福州西湖划船,才十分钟就集合回校,马上考试。题目包括:撑船的人长相有什么特点,船上有没有备用橹?有几个?”

撑船的人,有一个牙齿是横着长的;备用橹有一根,靠右边放着。

十来个题目,麦家都回答上来了。

这不是谍战剧的剧情,而是作家麦家的大学经历。

1981年,麦家参加高考,成绩是数学100分,物理98分,机缘巧合,进入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专业,被分在摩尔斯密码班,毕业时要求一分钟抄120个码,麦家最高纪录是抄到167个码。

直到现在,他瞟一眼银行卡,就能马上说出卡号,这是多年修炼成的“特工”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特殊的经历,成就了麦家的写作,让他写下《解密》、《暗算》等一系列“特情文学”,被称为“谍战之父”。

2007年的长篇小说《风声》,是《人民文学》创刊以来第一次完整刊发的长篇小说,并获《人民文学》年度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

《风声》的结构分为三部分:东风、西风、静风,以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同一个故事:日伪截获了一封代号“老鬼”传给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情报,军部长官肥原要揪出隐藏的“老鬼”,就软禁了包括“老鬼”在内的吴金李顾四位日伪内部人员,企图找出“老鬼”。

“老鬼”是谁?在完全封闭的裘庄,“老鬼”该如何脱身?情报该如何传出去?

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小说一开始就被抛出来,麦家用冷静的笔触和尽可能客观地描写,展开了一场智力与心理的双重博弈。

01后现代多元叙事手法

“密室捉‘鬼’”,是一个颇具张力的好故事。有了这个故事内核,麦家摆出讲故事的姿态,娓娓道来,表现出引入入胜的一面。

《风声》也借鉴了迷宫叙事的后现代叙事手法,把悬疑用类似迷宫的结构来架构,像剥洋葱一样,层次分明地去探寻人的命运、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善恶等精神内涵。

故事一开始,就有了“谁是老鬼”这个悬疑,然后,围绕着这个悬疑,肥原对吴金李顾挨个展开了设疑、释疑的流程,可每一个人,似乎都洗脱了嫌疑,直到第九章李宁玉以死明志,吴志国咬死不承认被活活打死,肥原一度以为捉住了“鬼”,可抓捕行动失败,他才明白自己的“捉鬼”完全失败。

他始终不明白谁是“老鬼”。

“东风”最后一章,才通过潘老的讲述,指出“老鬼”是李宁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紧接着的“西风”部中,身在台湾尚在人世的顾老——顾小梦,讲述了自己传递情报的经过。

一个悬疑又出现了,为什么顾小梦说情报是她传出的?李宁玉不是“老鬼”吗?

顾老的故事,讲述中夹杂着很多录音,给读者的感觉好像是真实的,可潘老看到稿子后,心脏病发突然离世,潘老的儿子说顾老是他母亲,这又是一层悬疑。

迷宫一圈套一圈,悬疑一个接一个,“西风”补充了“东风”,但“静风”又延伸、颠覆了“东风”和“西风”。

“东风”中的故事作为“元叙事”,被“西风”和“静风”逐一解构,历史的真相,变成一场扑朔迷离的“罗生门”。

这种叙事手法,有人说师从博尔赫斯,有人说模仿《罗生门》,麦家否认。他说如果说到源头,《圣经》中的“四福音书”,记述的都是耶稣的生平故事,四福音书各自为营,有同有异,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风声》从三个方面对同一事件进行描述:“东风”共产党说,“西风”国民党说,“静风”作者说,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同一个故事,是麦家的特色。

麦家说:历史就像风声一样飘忽不定,真假难辨。……所谓历史就是一些不同的讲述,我们永远无法抵达它的真相。

02.孤绝险境下的大智慧

《风声》的大背景,是1941年,可以说是中国最黑暗最令人绝望的时刻。彼时,不但有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国土,还有国民党蒋介石、日伪汪精卫、共产党等三方面的犬牙交错、硝烟弥漫的战争局面。

被软禁在小小的裘庄,身陷重围中的“老鬼”李宁玉,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绝望中,孤身一人,面对浓得化不开的暗夜,兼之日伪的兽性刑讯,绝地反击,舍生取义。

下部“西风”部分,是用顾小梦的视角写“老鬼”李宁玉的大智慧。

李宁玉把顾小梦叫到厕所,将整个计划和盘托出,教顾小梦利用三封遗书破译“密电”,来博取肥原的信任,待肥原答应她离开裘庄后,再为李宁玉送情报。

一切都按李宁玉的计划发生着。这个沉着镇静、无比聪慧的女子,用服毒自尽的方法,“谋杀”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顾小梦的讲述里,李宁玉的形象更加复杂、立体、真实可信。

李宁玉用空药丸传递情报的秘密被顾小梦发现,她边哭边求顾小梦原谅,无效;接着又使出“欺骗”的招术,诈出了顾小梦军统的真实身份,由此抓住了顾小梦的把柄;为争取顾小梦的帮助,她还首先把自己的身世倾诉给顾小梦,来赢得她的同情和帮助。

哭诉、恐吓、威胁、倾诉……李宁玉为了得到顾小梦的援手,用尽手段软硬兼施,但她也是人,这里呈现出她更人性的一面:她会哭,她会恐惧,她也有倾诉的需求。

惟有真实的人性,更具撼动人心的魅力。

李宁玉在“东风”里表现的镇定、坚韧、临危不乱的超强心理,让她有了一层“神”的面纱,在“西风”里,这个“神”表现出人的一面,更加可信,更令人心生敬佩。

“神”只能让人膜拜仰望,而“人”才有呼吸和温度。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授奖词中写道,麦家“把凡俗的人生和雄浑的人生对接,把渺小的人物置身于理想的悲歌之中”,从而给人一种力量,“温暖人心,让人相信美好,相信真善美,拥有更多活着的力量和温情。

03.信仰的力量

《风声》中, “东风”、“西风”、“静风”,不同视角的反复讲述和相互辩驳,透露出麦家对历史的反思,“历史的真实是一个伪命题”,就像“风声”一样,虚实不定,真假难辨。

在这种反复辩驳中,身陷囹圄的“老鬼”李宁玉,始终是坚守着信念,为民族大义宁死不屈,体现出一种“雄浑”的人生力量。

她在一个孤立无援的环境中,经受着意志和智力的不断考验,也一步步被逼近极限,最后她不得不以死明志险中求胜;而为了成全李宁玉的信仰,顾小梦在她死后,仍然遵照约定,冒着风险送出情报。

《风声》塑造了一种有力量的人生,一种为信仰献身的雄浑的精神。

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

理想、信仰、精神,这些词语,在世俗生活中,因空泛而显得轻飘,是麦家的《风声》,让我们看到,只有心怀理想的人,才敢于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命运,逆流而行,由弱到强。

曾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信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是信仰;“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是信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信仰;“我们一定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也是信仰……

信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甚至是一个人终生努力为之奋斗的方向。它更是一种自觉,一种力量。

靠着坚定不移的信仰,我们艰难跋涉到今天,在和平富裕的年代,该如何建立、坚守信仰?是整个社会该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信仰”的理解,麦家希望通过《风声》,扩大到整个人生:

“人生多险,生命多难,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有力,坦然、平安、宁静地度过一生,也许惟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他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或组织,也可能是一个虚无的人或组织,让这个你终身信仰的‘人或组织’陪伴你,与你同呼吸,心连心,让你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

麦家说,“文学要去温暖、校正人心,而不是一味顺从、迎合。

这,就是《风声》历经岁月,而依旧震撼人心的原因。

这是文学的力量,更是信仰的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