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410【“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略解】佛说:“阿难你应该知道,总体上说,受阴是以虚明妄想为本而有。修行人以精明之心性进入三摩提修到色阴尽时,进入受阴区宇;经过深入修行,便能形成照破受阴、超越见浊的结果。”

【详解】

“阿难!这个善男子修首楞严三摩提,通过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工夫(止观功夫),照破色阴,因而得见与诸佛相同的本妙觉心,就像在明镜中显现其像,看得很清楚(既然是镜中像,那么在起用上还不得自如)。虽然好像对觉心本体有所证得,却还不能自如运用,就像有人睡觉时被魇鬼压床,虽然手足依旧,宛然不缺,眼也能见,耳也能闻,心中也明白,然而却因心受制于客邪鬼魅,而全身不能动弹。(此喻义为心接触到了魇魔,困在身中不能起用,不能支配身体;比喻真心被受阴所困,因违、顺境而生苦受、乐受,不能解脱出来,故不能引发妙用。)这就叫受阴区宇。

“如果上述例子中由魇鬼导致问题停歇了(这四字是针对前面例子的简略用法,是说鬼压床这个事情消失了,心能动身体也恢复能动。比喻真心不被受阴所困,违顺、苦乐之受没有了,脱离缠缚,真心显现而起妙用。),其‘离念一切精明’之心便得离身,而且能返观其面,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留碍,这就叫受阴尽。(心离四大,身见不起)此人就能超越见浊了,再来观察见浊与受阴生起的因由,就会明白是自己虚明妄想所造成的。”

【注释】

“修三摩提,奢摩他中”三摩提,正定,定慧等持。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修三摩提要通过止观双运而行。此经三摩提指首楞严三昧。《圆觉经》开示奢摩他比较详细:“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色阴尽者,见诸佛心”五阴中,只有色阴是色法,其他四阴是心法或心所有法。色阴尽时,无色覆盖,所以才能真正亲见自心。

“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因为如镜中像,看似有实体,但无法触摸,能看不能用,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起用上不得自如。

“见浊”P165段经文“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风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名为见浊。”指“离念一切精明之心”与内四大纠缠相织成身根,领受尘境,称为见浊。

“虚明妄想”色阴既是虚假,以色为基础所得受阴,自然是虚明,不是真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411【“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略解】佛说:“阿难,在受阴区宇和受阴尽这首尾之间,又会出现十种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抑己悲生,但是你不能当作圣解,否则会有悲魔入心。”

【详解】

“阿难!这样禅修的善男子,(由观行力破色阴已尽)而处于受阴未破的定境中,得大光耀(如明目人,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其心开发明了(见诸佛如镜像,悟知众生与我同一心性,责己没有早点发心度众生,致使群生枉受轮回),这样内心过分压抑自己,引发无穷悲伤,如是乃至看见蚊虻就像看到初生的孩子一般,心生怜愍,不觉流泪。这叫做‘功用抑摧过越’,如果能悟到这不是圣人实证的同体大悲境界,就不会有过错。觉悟之后,保持不迷的状态,时间长了这种爱见悲心就会消失了。如果当作已得圣证来理解,就会有悲魔乘机进入修行人的心腑,导致悲上加悲,只要见到人,就会悲伤啼泣不已,于是失去正定而成邪受,为魔所摄成魔眷属,将来就会沦落到恶道当中。”

【注释】

“功用抑摧过越”功用,有功用心;抑摧,压抑、摧残;过越,过分,越过了平常的分寸。这种情况产生的悲心,掺杂有情执,并未充分觉悟诸法空相。而佛菩萨的大悲之心是不离空性的、自在无相的、无功用行的、随缘无做作的慈悲心。

“失于正受”:梵语三昧,有时也翻译为正受,三为正,昧为受。所以正受也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宛如明镜之无心现物。如果更简单的理解正受,就是不受一切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412【“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略解】佛说:“阿难,在受阴区宇和受阴尽这首尾之间,又会出现十种境界,第二个境界是扬己齐佛,但是你不能当作圣解,否则会有狂魔入心。”

【详解】

“阿难!那些修禅定中的诸善男子,由观行力破色阴已尽,(对于色阴中的善境界都超越了,不作圣证,)内心对于忧、喜、苦、乐、舍这五受都很清楚明白,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禅定,就会有种种胜相相继现前,这时心中便会对佛菩萨种种教诲的感激,但是一时感激过分,忽然在感激心中生出无限勇猛的修道精神,其心猛利异常,所求无所不得,志在修证到与诸佛看齐的境界,因而自念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以在一念之间就能超越。这叫做‘功用陵率过越’,如果悟到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就不会犯错,知道这不是圣证境界,如此觉了不迷,时间常了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不见了。如果当作已得圣证来理解,就会有狂魔乘机进入修行人的心腑,导致见到人就自夸,我慢心无比炽盛,乃至往上目中无佛、往下目中无人,于是失去正定而成邪受,为魔所摄成魔眷属,将来就会沦落到恶道当中。”

【注释】

“功用陵率过越”陵,陵越。率,轻率。这是说因为非常用心地用功,草率地发起勇猛大心,但是太超越、太过分,成了一种率性而且逾越过分的行为。

“上不见佛,下不见人”狂魔入心之人认为,佛要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而自己在一念之间顿证而得,所以比佛厉害。佛都不放在眼里,这个狂魔入心之人自然不把普通人放在眼里,而认为他们都是愚痴凡夫,也不可能明白自己所证到的无上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413【“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huī)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略解】佛说:“阿难,在受阴区宇和受阴尽这首尾之间,又会出现十种境界,第三个境界是定偏多忆,但是你不能把他当作圣解,否则会有忆魔入心。”

【详解】

“阿难!那些修禅定中的诸善男子,由观行力破色阴已尽,(对于色阴中的善境界都超越了,不作圣证,)内心对于忧、喜、苦、乐、舍这五受都很清楚明白,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禅定,但是向前不能取得新的证量(因为受阴未破);但是想退回去又没有过去所依的处所了(因为色阴已破,)。(此时应当定慧等持,但是行者由于定强慧弱而)智力衰微,(因为进退两难)导致进退二念俱隳,从而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只能回忆过去,于一切时中都沉浸在忆想之中不可自拔,并且错认为自己这是在勤精进的修行。这叫做‘修心无慧自失’,如果悟到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就不会犯错,知道这不是圣证境界,如果当作已得圣证来理解,就会有忆魔乘机进入修行人的心腑,从早到晚占据着修行人的心,使他的心悬在前后都没有着落的地方,于是失去正定而成邪受,为魔所摄成魔眷属,将来就会沦落到恶道当中。”

【注释】

“迥无所见”迥,远。意为极尽视野,但全无所见。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修心时偏修定心,没有慧观,故而自我迷失了方向。

“旦夕撮心”撮,撮取,抓取。意为忆魔日夜都占据了行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