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北宋)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巳(南唐词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唐)寒雨暗更生,流萤度高阁。——韦应物(唐)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阕。——李白(唐)

王国维这一生,当得起“与世浮沉,遗世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6月2日,山野依旧晴朗,微风吹不起一丝躁动,这一天没什么不同。

王国维先生来到颐和园昆明湖畔,衣衫整洁,可能有那么一阵风吹过了他的耳畔。

先生就那么跳了下去。

也可能是因为崇拜屈原,先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离开了。

年仅五十,正在攀登学术顶峰的王国维,仅留下了一封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按照好友陈寅恪的说法。

先生是个殉道者,先生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死。

王国维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对其学问之博大精深,陈寅格有言,“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这是何等才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能听见国学式微的声音,但国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暗淡的?

也许就是从这一跳开始。

惟愿读书治学。

生前挚友陈寅格对王国维先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在清华大学以碑文的形式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维纪念碑碑文拓片(局部),拓片现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先生确乎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纯粹的学者。

一生以治学为己任,视学术为生命。

钱钟书曾说,“他志气不大,但愿竭毕生精力,做做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在文章里说:“王国维先生是第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一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王国维仍当得起大师中的大师。

这般人物,很难想象,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

先生曾与梁启超,陈寅恪二人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而就连梁启超对他的学识也是深感佩服,每当有学生前去请教,梁启超总是说“可问王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左至右:陈寅格,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

贾平凹称赞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写的文字意在言外,质地如云团又仿佛是玉。我喜欢的是,他文字里隐藏的内容,远比表面显露出更为深远蕴藉。”

先生的魅力不仅在渊博,还体现在学术态度上。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碑文中,陈寅格将先生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日月同辉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生走后,整个学界都为之悲鸣,或许再也不会有第二个王国维了。

尽管先生走的突然且仓促,可毕竟一生之间著作等身,为大家留下了数不尽的学术遗产。

最著名的便数《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一书说到底就是王国维的“笔记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不明白究竟何为“词话“。

”词话“一词通俗来说就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部分古典诗词的个人看法,就像当今我们的影评。

所以,《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对的看法。

这部著作是国学大师根据自己深厚的学术修养,以西方哲学尤其是叔本华为基础的个人词评,具备相当的价值。

一本揉合了大师毕生所学之智慧的一方典籍,寥寥几十页却可谓字字如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翻译家傅雷说:《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灵性,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朱光潜也曾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最为精到。

王国维极为推崇的是五代北宋的词作,尤其是北宋。

他认为北宋之后的词都无甚滋味,南宋只余辛弃疾,其余都是配角。

由此可看出这是一部很具有主观色彩的论著,在书中跟随王国维的深邃观点,品鉴美好的事与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人间词话》及还为出名的,是书中关于人生三境界的述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种境界是对人生三种理想境界的阐。

是类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明悟,是集先生毕生所见所感的参悟。

《人间词话》凝聚了王国维国学思想的精髓,阐述了先生关于词的看法。

开篇就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认为词应当自有一番境界。

对词境界的划分,是王国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其国学最精致的内涵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同《沧浪诗话》中宋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语。

在《人间词话》更是对意境极力推崇,因此根据人格和境界提出了“有无”无我“等的词境界。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能入得了先生眼界,从而记录下的诗句多绝美想来是不必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品品大师的心头好,没准和你爱的是同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这几千年的中华诗词文化当中,绵延了千年

如杨绛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难得的好书,如食在饮,需要人慢慢的品味,需慢慢品尝。

感谢您的阅读,请您关注,转发,评论,更多资讯与您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