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02【“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略解】佛说:“阿难,在色阴区宇和色阴尽这首尾之间,会出现十种境界,第四个境界是境变佛现,但是你不能把他当作圣解而认为自己证果证道了。”

“阿难!当你在此三摩地中,继续精细研修妙精明心,此心变得澄净、光明显露、皎然内外通彻,心光发明,十方世界都化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都化为如来,于中忽然看到毗卢遮那法身佛踞于天光台上,有千佛围绕着,百亿国土和莲化俱时出现。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但是色阴仍未破),这些只是三昧当中精研妙明而使心光照彻了十方世界,暂时能够如此,并非圣者所证的无漏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证之想,要看待这个境界只是修行中的善境界;如果理解为已得圣证,那就会受到了诸魔群邪之惑,渐成大害。”

“澄露皎彻”澄净显露,皎洁洞彻内外。

“内光发明”始觉之内光开发显明。

“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之先兆。

“毗卢遮那”义为日光遍照,又译为大日如来,为法身佛。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这是宿世以来听经闻法的习气种子熏染,而产生的善境界。修行人会因此境界而误认为生到了“华藏净土世界”,证得圣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403【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略解】佛说:“阿难,在色阴区宇和色阴尽这首尾之间,会出现十种境界,第五个境界是虚空成七宝色,但是你不能把他当作圣解而认为自己证果证道了。”

【详解】

“阿难!当你在此三摩地中,继续精细研修妙精明心,返闻闻自性,不停的以慧观察,(欲‘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处笔者借用金刚经的法语来发挥)才起忆念过去之心,即加以抑按;当下正欲起念,即加以降伏;欲念想未来,即加以制止,使心超越当下一念,作意念念观空。于是,在某时忽然看到十方虚空变成了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但是光光相涉却不互相妨碍,青黄赤白各种纯色光明显现。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但是色阴仍未破),暂时能够如此,并非圣者所证的无漏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证之想,要看待这个境界只是修行中的善境界;如果理解为已得圣证,那就会受到了诸魔群邪之惑,渐成大害。”

【注释】

“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抑按、降伏、制止、超越,这正是下手功夫。《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曾提问“如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处经文是说行者对过去心加以抑按,对现在心加以降伏,对未来心加以抑止,以求超越当下一念,念念观空。此段经文是说,修行人其实还是有功用行,不是无作心行,“抑按功力逾分”了,没有达到“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但是仍不失为善境界。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抑按、降伏、制止其心的功力过分了,定力胜过慧力,显现虚空七宝色,然而空中究竟无色,仍属于没破色阴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404【“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略解】佛说:“阿难,在色阴区宇和色阴尽这首尾之间,会出现十种境界,第六个境界是黑暗中能见物,但是你不能把他当作圣解而认为自己证果证道了。”

【详解】

“阿难!当你在此三摩地中,继续精细研修妙精明心,内外澄彻,精明心光凝定不乱,不为明暗所动,忽然于夜半时,能在暗室中见到种种物,和白天所见一样,而且暗室中物也不会除灭。这叫做‘心细密澄其见”(但是色阴仍未破),能够洞彻幽暗之境,暂时能够如此,并非圣者所证的无漏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证之想,要看待这个境界只是修行中的善境界;如果理解为已得圣证,那就会受到了诸魔群邪之惑,渐成大害。”

【注释】

“在暗室内见种种物”因为内外澄彻、精光不乱,故见精能逾越隔碍,不缘明尘,就可以看到室类暗中之物、室外隔墙之物以及种种无色之物。

“此名心细密澄其见”:因为心光细密,而得澄彻其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405【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zhuó),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ruò),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略解】佛说:“阿难,在色阴区宇和色阴尽这首尾之间,会出现十种境界,第七个境界是身同草木,但是你不能把他当作圣解而认为自己证果证道了。”

【详解】

“阿难!当你在此三摩地中,继续精细研修妙精明心,使此心圆入虚融之境,忽然四肢同于草木,纵使火烧刀吹,也没有感觉;又则火光不能灼烧身体,纵使用刀割其肉,就像削木头一样。这叫做‘尘并’(但是色阴仍未破),定力所持导致身尘合并,排遣四大色性的差异,一直排遗,以至于四大色性纯一不杂而归于相同,故无没有执受了。这些都是暂时能够如此,并非圣者所证的无漏境界。不要当作已得圣证之想,要看待这个境界只是修行中的善境界;如果理解为已得圣证,那就会受到了诸魔群邪之惑,渐成大害。”

【注释】

“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尘并,内尘外尘合并不分,所以不能发生知觉。比如我们身体,面对水火二尘,遇水知冷,遇火知热,是因为水火二大的性质不同。如果由定力排遣心中四大种性,一向排遣至纯一不杂而相同。身体既然与水火相同性质,那么就感受不到水冷火热了。但是暂得如此,并非真正证得性色真空,所以不可作圣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