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是我国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基于孩子们心智尚且不是那么成熟,所以即便是课本上所描述的种种事情也是片面之词,就比如一个个在课本上犹如榜样般存在的人物,教导我们最基本的礼义廉耻。但是历史上,这些“榜样”却有些不像书上描述的那样优秀,有些还活成了我们厌恶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本上的榜样

匡衡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家匡衡。因为家境贫寒,家中晚上并没有照明用的烛火,匡衡不得不将墙壁凿出一个小洞来借光夜读。而我们如今对于匡衡“凿壁借光”的热爱学习的态度也是大加称赞。可是历史上匡衡真的是一个优秀的栋梁之材么?

先不说“凿壁借光”是否道德的问题,匡衡热爱读书固然没错,但是匡衡热爱读书的起因却没那么单纯,汉朝时期并没有科举制度,但是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任意一经,就有资格参加考试获得官职,而匡衡“凿壁借光”钻研的正是《诗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一定就可以当一个好官,匡衡凭借着《诗经》当上了事中,一路升迁到光禄大夫,可以说是身居显位了。但是学习《诗经》并没有让匡衡学习如何做人做官的道理,在被封为安乐侯以后,匡衡利用职权非法扩大自己的领地四万多亩,很快就被指责”专地盗土“而被贬为平民。

凿壁借光

孔融

提起孔融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关于孔融其实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孔融可能也就是“伤仲永”的原型。少时聪明的孔融长大之后似乎成了一个平庸之辈,先不说孔融和曹操的恩恩怨怨,在曹操颁布“禁酒令”的时候孔融居然强烈反对,而原因只是因为孔融自身嗜酒而已。

而且孔融长大以后言行也逐渐变得异端起来,甚至说出“孩子只不过是父母情欲之下的产物,所以孩子并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没有什么恩情”这种说法,可以说和“孔融让梨”中那个懂礼数、有教养的小孔融完全是两个存在。阻止禁酒令只能说明成年之后的孔融完全不顾民生疾苦,而且说出这种话的孔融更是和自己老祖宗孔子的言行对着干,所以孔融很快也就被曹操找到机会赐死。而曹操给孔融安上的最大的罪名居然是因为“不孝”,也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融让梨

李绅

“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无论谁听到这句诗首先想到的就是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对于食物的珍惜。但是写出这样诗句的作者李绅却完全是说一套,做一套。青年时期的李绅还是非常能够体会农民日益劳作不得温饱的苦衷的,但是飞黄腾达之后的李绅却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

刘禹锡也是唐朝时期的大诗人,而在刘禹锡的笔下,这个李绅却完全是一副骄奢淫逸的样子,刘禹锡在《赠李司空妓》一诗中将李绅奢靡的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李绅也不再是当时怜惜劳动人民的诗人,而是一个贪官酷吏。随着官职的提高,李绅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奢靡,据唐野史中记载,李绅一顿正餐可能要花费成百上千贯钱,而这些钱足够几乎农民过上一辈子衣食无忧的日子,因为李绅的骄奢淫逸,很快李绅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而李绅也被史书归为了“酷吏”。

悯农

尾言

人从来都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不是仅仅凭借着片面之词便可以断定出来的,不过还是那句话,因为孩子们的心智尚未发达,所以将这些例子完全展示到孩子们的眼前可能也一下子接受不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的感慨来断定一个人的性格,但是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来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即便是大奸大恶之辈,也是会有利于我们文化的精华流传下来的。就比如知名的“奸相”秦桧,在书法和收藏上面就非常有成就。而我们这时候只需要学习他们的作品,至于人品还是算了吧。

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