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是一次英雄与枭雄之间的对决,同时也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斗争。刘邦在全面落后于项羽的情况,成功逆袭。十面楚歌令项羽走投无路,最终留下了乌江自刎的悲剧。也许这是英雄的宿命,也许这是枭雄的必然,但是回首这段历史,仍然会令后世心惊胆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能够反败为胜,最大的依仗在于汉初三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如同粮草保证后勤的萧何,用兵如神,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不过,这三个能力如此出众的人才,为何都会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仅仅只是因为刘邦善于用人吗?

萧何原本是沛县一小吏,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萧何认定刘邦今后大有可为,于是变卖家产,一心辅佐刘邦。《史记》中描述,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意思就是说,刘邦这个人长相并不平凡。古人尤其迷信面相之说,因此萧何才对刘邦推崇备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从实际的角度考虑,情况是不是这个样子?秦二世的暴政,让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天下的格局动荡不安。如此紧要关头,地方小官自然成了百姓发泄怒火的主要对象。起义军所过之处也是先以地方小官杀鸡儆猴,树立威信。因此当时的情况对于萧何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加入起义军,要么继续相信秦国铁骑,能够踏平叛乱。很显然,萧何对于秦国铁骑并不相信。

因此萧何之所以会辅佐刘邦,其最终目的也不过是为求自保而已。这一点在汉朝初建时也有所表现,萧何月下追韩信,不全是为了刘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后来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联手害死,当时的萧何有没有能力去救韩信?肯定是有的,只不过萧何为了保全自己,才不得不做出了这个举动。

其实韩信和刘邦等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刘邦等人打天下的时候,韩信才20出头,彼此之间年龄相差二十几岁。因此不同于刘邦、萧何,韩信从一出生就在乱世之中。《史记》中记载,刘邦和韩信曾经做过交流,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之后: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面上看韩信是因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但实事求是地讲,韩信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毫无道德底线的人。什么问路砍樵,什么赐钱惯娃,都在表明韩信根本就不懂得去报恩。因此他跟随刘邦的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项羽并不待见他,另一方面只不过是混口饭吃,想要借助刘邦的势力,为自己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而已。

最后说到张良,后世关于张良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好的。张良在汉初三杰中,是唯一一个结局比较完美。《史记》中记载,良叔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张良在学会太公兵法后,每一次出的计策都能够得到刘邦的赏识,因此张良认为刘邦就是自己的伯乐,所以才会一心一意地跟随刘邦。

张良这个人比较复杂,他和萧何,韩信,刘邦都不一样。后面这三位都是普通老百姓,换句话说,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庶民。但张良曾是韩国贵族,祖父曾经官拜韩国相国,可以说张家世世代代在韩国都是非常有名望的家族。韩国覆灭之后,张良曾经带人孤身犯险,刺杀秦王。这表明在张良的内心深处,恢复家族荣耀,重新光复韩国,是其最终目的。

之所以选择刘邦,也是希望能够借助刘邦的力量,完成自己人生理想。后来秦朝被推翻,韩国贵族要重新建立韩国,张良义无反顾的就离开了刘邦。当然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六国后裔复国已没有任何机会。因此张良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刘邦身边。而他的目标,也就只剩下了恢复家族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