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94【“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chī)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略解】佛说:“我已经为你们这些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开示了无上菩提的真修行方法,但是你们在修止修观时,会碰到一些微细魔事,你们不能够正确识别,容易落于邪见,接下来我为们开示五十阴魔的表现,汝应谛听。”

【详解】

此时如来将罢法座,结束法会,于师子床揽过按七宝讲经桌,回其如紫金山一般的身躯,再依靠在桌子上,普告大众及阿难:“你们这些有学位的缘觉和声闻众,今日已经回小向大,趣向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经为你们开示了真实修行的方法,不过你们还不能识别在修奢摩他及毗婆舍那过程中会碰到的微细魔事,一旦魔境现前,恐怕你们不能识别,从而用错心地认邪为正,落于邪见当中。这些魔,可能是五阴魔,可能是天魔,可能鬼神附体,可能是遭魑魅精怪愚弄,如果你们心中不明白,就会认贼为子,前功尽弃。

“又有可能在修行过程中,得少为足,就像那位已证得第四禅的无闻比丘,妄言他已证得圣道阿罗汉,后来他在四禅天的天寿享尽后,五种衰相现前,才明白自己将死,仍将轮回,便心生嗔恨的诽谤佛法,说阿罗汉还会继续轮回,并不能出三界,因此谤佛之罪,堕入阿鼻地狱。

“阿难!你应谛听,我现在为你们仔细分别解说禅定中五十种魔事。”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是有学之人,欢喜顶礼,伏听如来慈诲。

【注释】

“于师子床”:师子,即狮子,象征无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能够威慑一切邪魔外道。

“揽七宝几”:七宝,象征七圣财:信、戒、闻、惭、愧、舍、慧。

“回紫金山”:紫金山,比喻如来的丈六金身。

“真修行法”:真修行法的关键是一定要称性起修,即以如来密因为本修因,因地心与果地觉不异。即本经修行二决定义的第一个。

“奢摩他”:译为止、寂静、能灭等等,本经指自性本定。

“毗婆舍那”:译为观、见、种种观察,本经指自性本觉之慧观。

“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洗心,通过禅定洗去心中尘垢;非正,如果被微细魔事干扰,就可能丧失正知见。就是说容易被魔影响而落于邪见。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这些魔一般存在于破色阴、破受阴、破想阴时的禅定当中。后面以无闻比丘为例,说明识阴、行阴中的魔境。

“认贼为子”:贼夺功德财故、劫持法身。

“无闻比丘”:泛称没有闻慧的比丘,《大智度论》也提及一位:“有一比丘,师心自修,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修得初禅,自谓初果;乃至四禅,即谓四果。命欲尽时,见中阴相,便生邪见,谤无涅槃,罗汉有生。以是因缘,即堕泥犁狱中。”

“衰相”:天人之天寿将尽时,有五种衰亡之相出现:花冠枯萎、衣垢、体臭、腋下出汗、不乐本座。

“谤阿罗汉,身遭后有”:佛如来作为彻底的觉悟者,不会打妄语,阿罗汉是不受后有的,而无闻比丘认为自己证到四果圣道,为何还会有衰相现前,而再受后身,复堕轮回呢?其实他是未证说证,未得说得,正是魔境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水中观】

本经的开始是阿难受魔咒而差点毁了戒体,原因是定力不足,碰到魔境现前便不能把持自己。

于是佛以此为机缘,围绕“定”详细开示了整部经。

修定要有所依。首楞严大定,要依如来密因为因地心,才能得佛定的果。

所以佛首先开示什么是如来密因,通过七破妄处、十番显见、示十八界皆本如来藏来阐明了如来密因。

修定要有方式方法。

佛通过二十五圣自证境界、修行三决定义、四种清净明诲、如何建坛结界、重说楞严神咒等开示了修首楞严大定的方式方法。

修定的层次需要验证。于是佛细说明了三渐次、五十五位修行真菩提路。

至此,有解、有修、有证,文殊菩萨就请定经名。

从凡夫到成圣的路径,佛就完全开示完毕了。

不过,如果不修正道,就会不得正果。

所以佛又详细开示了不成正果而散落诸趣的成因,通过阐述十二类生、三界十习因、六交报、七趣轮回原理而圆满。

归根结底,是因为“戒”不圆满而造成轮回的,所以这部分也可以说是如何防护戒心。

接下来,佛不问自说五十阴魔境界,目的是为了防护定心,不受魔境影响。

佛为何不问自说,因为佛知道只有成佛才能知道这种种境界,没有任何人能问这个问题。

此五十阴魔的开示也正是本经的最殊胜之处,其他经论都没有如此详细开示。

佛前面说:“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戒心定心都防护好了,修行到位,自然生慧而得大觉。

如果按《大智度论》所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

那么七趣皆是魔境,所以在修行过程中,碰到的任何与实相不相应的一切法都可以看作魔事。

然而从慧而观,一切法无非实相。所以后文会经常出现“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所谓破魔者,无非破执也。

所以又回到佛证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95【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略解】佛告阿难:“十方世界都是迷顽妄想而立。虚空在你心内,就像一片云在虚空里,何况世界还在虚空里呢?”

【详解】

佛告诉阿难及诸大众:“你们应当知道,三界有漏世界中的十二类众生,其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由于你们妄想而迷失了本有理体,因为这个过错而令愚痴、爱染之心生起,形成发业、润生无明,发业润生之无明力发动就会遍迷觉体,所以晦昧妙明觉体为顽空之性。展转变化的迷觉相续不断,因而在顽空中有世界生起,所以此十方微尘国土中非无漏者,都是迷于本觉真心形成顽空后继续起妄想所安立的。你们应该知道此无边之虚空在你的本觉真心中,就好像一片云朵点缀于太虚空中一样,渺小至极,更何况十方微尘数的有漏世界都在于太虚空之内呢?”

【注释】

“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指所有的依报和正报,但是不包括十方佛的极乐净土世界。

“痴爱发生”:痴、爱、发业无明、润生无明的简略。痴,引发业无明。爱,引润生无明。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生发,即“生力发明”的简略。此句相当于“迷妄有虚空”。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此句相当于“依空立世界”。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无边虚空与妙明圆心相比,就像云朵与虚空相比。这句名言,我们要仔细体味,这种比喻非世间文章可以作出,唯有佛经才有此境界。

“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可以还原成“当知世界在虚空里,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水中观】

本经当中有不少精辟的比喻,但是要论心量之大,非此句莫属:“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我们可以继续演化,地球在世界里,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人在地球里,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一个人又只是70亿人中的一个。

这样一比,当知人多么微小,凡夫众生种种烦恼中纠缠不休、炽热度日,实在是不值得。

另外,按现在科学的平行宇宙的提法,也只是相当于接近了佛所说境界一点点而已。

古德云:“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诚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96【“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wěn),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chè),水陆飞腾,无不惊慴(zhé);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qiān)来恼汝。”】

【略解】 “你们一人要发明真心,返归佛性,十方世界虚空都会销灭。而魔王鬼神未得无漏神通,恋此尘劳世界,所以都来恼乱你,不让你摧裂尘劳世界。”

【详解】

“所以你们中间只要有一人发明本觉真心,返本归源于元有之佛性,十方虚空都会因此全部销亡,那么虚空中依空所立的所有国土怎么可能不振裂而散呢?

“当你们修禅定来庄严三摩地,便会与十方菩萨及无漏大阿罗汉的心精相通吻合,当处湛然清净与诸圣无二无别。一切魔王、一切鬼神、凡夫天众(除五不还天的三果圣者),纷纷见到自己所住的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动裂开,水中及陆上飞腾的众生,无不惊惧;然而一般凡夫众生,内心昏迷暗钝,所以感觉不到变化。

“但是彼等天魔鬼神咸本来就有五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唯独没有漏尽通,所以彼等都十分贪恋此尘劳世间,怎么会让你摧裂其住所?帮而一切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等,在你修三昧正定时,都来恼乱你,让你三昧无法顺利成就。”

【注释】

“发真归元”:发真,发明本觉真心。归元,归于本有佛性。元,本。

“此十方空皆悉销殒”:空,“晦昧为空,空晦暗中”之空。发真归元后,心不再晦昧,空自然不复存在。

“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虚空不存,国土安在?

“心精通”:圣者同心,自然欢迎行者一起入三摩地。

“大地振坼,无不惊慴”:坼,裂开。慴,惧怕。

“不觉迁讹”:迁讹,出自《后汉书·方术传赞》:“不探精远,曷感灵效?如或迁讹,实乖玄奥。”原义是指辗转流传而失真。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天魔、鬼神的五种神通,是报得之通,非修得之通。

“唯除漏尽”:漏尽,即漏尽通。因修无漏禅定引发无漏智慧。

“恋此尘劳”:留恋此世间尘劳境界,不容摧毁。

“佥来恼汝”:佥,都、全部。

【若水中观】

为什么有人成佛,而虚空没有销灭而依然存在呢?

在佛的境界看到的是无虚空,但是众生看来却是有。比如多数人能分辨红绿灯,色盲却看不见。正是“凡夫不觉迁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97【“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略解】佛继续说:“魔虽然来恼怒你,但毕竟是生灭性的妄行,面对你修的不生不灭的正定正行,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你心迷于魔境,他们就会破坏你的法身慧命,到那时我也救不了你们了。”

【详解】

“然而这些诸魔见其宫殿崩坏,心中十分的恼怒你,但是他们处在生灭性的尘劳里,而你所修的首楞严大定处在不生不灭的妙觉真常中,所以他们的恼乱对你们来说,就像风想吹走光明、用刀来斩断水流一样,根本不起作用,所以阴暗心与光明心了不相触。又你们的光明心像沸腾的汤水,他们的阴暗心像坚固的冰块,他靠近你的热气就会渐渐融化,很快就会消失,因此这些魔鬼白白地拥有五神通力,却终究是过客不是主人。魔鬼之所以能达到破坏和扰乱你们修定,主要是通过你们心中的五阴主人,主人如果自生迷惑,客人就方便下手干坏事了。

“当修行人处于禅那正定时,能常自觉悟而无所惑,那么魔事就奈何不了你们。随着禅定的深入,五阴覆盖的心将会渐渐进入本觉大光明藏中。那些魔怪妖邪都是秉承幽暗之气得以成形的,而明能破暗,他们的阴暗靠近你们的光明就会自己销殒,他们又怎么敢停留下来扰乱你的禅定呢?反之,如果五阴主人心中不能明悟魔境,就会被五阴魔境所迷,那么你阿难必定成为魔子,成就魔人。

“又像摩登伽,与诸魔相比,不过是渺小下劣的外道,她只以邪咒对付你,想破坏你的戒体,结果是在佛律仪八万行中,只让你毁犯了‘不触女人身’这一戒,这是因你心清净,虽然被抚摸,还是没有沦溺到破根本戒。但是这些阴魔不一样,他们是要隳坏你能成就无上宝觉的全部法身,就像宰官大臣之家,忽然被抄家革职,被迫辗转飘零、流落四方,无可哀救了。”

【注释】

“彼尘劳内,汝妙觉中”:诸魔是尘劳幻相,属生灭法;妙觉是圆明真心,不生不灭。后文的如风吹光、如刀断水、如冰逢汤、客逢明主等比喻,都是指魔事的力量无法与真心的力量抗衡。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虽然魔事无法影响真心,但是五阴主人如果迷而不明,客人就方便干坏事了。

【若水中观】

P394-P397段经文佛开示了魔事扰定的总原理及危害,接下来佛开示魔境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