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发明了五线谱,用线条和符号统一了声音的位置。初学者几分钟就能看明白。

法国人创造了数字简谱。1、2、3、4 对应do、re、mi、fa,让音乐变得更加简单。

偏偏中国人,创造的谱子又复杂又奇怪,没过汉语六级的看不懂,过了的也是一头雾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最开始的古琴乐谱,我们都能看得懂,因为那个时候用的是文字记录。但遗憾的是至今只剩下唯一一本了,还是在日本发现的,名字叫《碣石调·幽兰》。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唤做“丘明”的知识分子,但曲子不是他创作的,而是他抄写的琴书,这本书中并没有具体描述作者是谁,于是后人就不断地研究讨论,有人提出是孔夫子做出来的,表达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因为得不到重用而引发的感伤之情。

古琴文字谱

因为古曲的传承往往经手很多人,我们很难考证它们真正的源头。而且古人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即使有人创作了某个曲子,也会故意不留名。就好比如今我们匿名写了一篇文章,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却告诉他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隐士高人创作的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文字谱看得懂,为啥还要发明天书一般的“减字谱”呢。一句话,节约资源,去繁就简!

在众多的文献中都能发现,古人对文字谱的记录方式实在是难以忍受了。琴谱过于复杂,两行下来洋洋洒洒地,竟然成不了一个音。文字谱记录的方式,囊括了每个音节的指法、弦序、音高和节奏,这啰里八嗦地形容半天,还没个标点符号做区分,看的人可不得一字一句研究演奏,也难怪只有“甚闲”之人才能做的到了。

于是开始有琴家想要改变这个记录方式,这样也有利于古琴的推广和教学。于是先是中唐时期的“曹柔”开始创新,提出了“四指八法”,把汉字做了个加减,用部首代替通用的手法和位置。再往后不断有人进行完善,才在宋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了成熟的“减字谱”。

但减字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记录强弱和快慢。这也是给予了每个琴人自由创作的空间,打谱人由此而生,由此而聚。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也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不断循环往复,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