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领域里的几件事,让人欢喜也让人忧。
先说好事,就是“十四五规划”出炉,创新被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列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再说坏事,就是武汉弘芯暴雷。这是孤例嘛?肯定不是,类似这样的事情海了去了。事件频发,绝不是大家简单理解的那样,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中国要想科技不被卡脖子,华为事件不再上演,科技创新首先需要解决以下6大槽点。

槽点一:蜂拥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80亿元,是武汉弘芯对外公布的投资额,项目还两次被纳入湖北省重点工程。关于这个项目的具体介绍,这里就不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网上查查。

现在武汉政府以自己揭短的方式,把脓包给挤了。项目下一步会如何进展,现在谁也猜不透,但以我对政府办事逻辑了解,大概率这个项目要凉凉。

除了武汉弘芯外,最近被曝光烂尾的项目还有“河北昂扬”项目,项目投资额虽然不大,但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除了这两个项目之外,媒体统计的最近一两年“烂尾”的项目如下:
1、成都格芯,三年烧光百亿,停摆两年半或被韩企接盘;
2、南京德科码官宣总投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0亿),终被晶圆代工巨头TowerJazz抛弃;
3、德淮半导项目获政府46亿元投资后,被踢出江苏省2020年重大项目名单。
4、贵州华芯通烧完贵州省和高通的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亿)投资后,死于2019年1月;
5、山西坤同半导体价值400亿项目……

截至7月20日,我国共有芯片相关企业4.53万家,仅今年二季度新注册企业就有0.46万家。我这里查到的一个数据是,中国2017年从事半导体的人才大概是40万人,到现在也多不了多少。按照这个比例,把这40多万人都算成熟练人才,平均每家企业获得人才数量只有10个人。10个人能干嘛?开个饭店都不够,还想造芯片?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会蜂拥而上?因为有利可图。

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怎么理解,读者自行决定。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在大的产业上,采取的是政府规划和指导,同时与市场结合。

一旦进入了政府重点产业规划,意味着巨大的政策扶持力度,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人给人,就差要命给不了了。

槽点二:钻政策空子

中国的各级政府在产业引进上,是有一定的自主决定权的,对引进产业给予多大的扶持,既要参考国家放权的标准,同时也可以自行采取一些额外的措施。

但是,政府的钱也没有那么好拿,怎么办?

一般政府想引进一个项目,先要从可行性报告开始。可是政府也不是万能,不可能什么都会,那这个可行性报告怎么办?负责任的政府,会找权威的研究机构做产业可行性研究,充分评估。

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去查查,最近成立的半导体公司大部分都落户在二三四线城市,毫无产业基础,也就是毫无可行性而言。

你当造芯片是开砖厂呢?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对芯片行业而言,首要是人才,其次是资金。一个二三四线城市,也不拿镜子照照,能吃得到天鹅肉嘛?

可是奇了怪了,偏偏有很多癞蛤蟆,真就觉得自己能。

那这些项目又是怎么落地的?依据我的了解,往往是一些企业利用与当地政府关系熟络,自行找一家研究机构做的可行性报告。可想而知,这样的报告会把不可能,也变成可能。

槽点三:外行领导内行

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芯片项目烂尾”时称,国家发改委将引导地方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风险认识,按照“谁支持、谁负责”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予以通报问责。

这话说得相当有水平。第一,震慑当前芯片投资乱象。第二,打了个太极。

熟悉中国政策决策机制的人都知道:集体决策制。哪个项目不是集体做出的决策,问谁的责?

芯片作为当前全球最高端的产业之一,学术界、科技界、产业界能把这事研究明白的都不多。对于不明白的事,当存敬畏之心。

但是再不明白的事情,大家也能看懂个大概吧?除了对人才和资金要求严苛,芯片行业也是一个高度集聚型的行业,否则全世界芯片企业不都遍地开花了,就不会只有台积电、三星几家企业称霸江湖了吧?

现在芯片产业,不是事后问责的问题,而是如何提前堵住漏洞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划出几个有基础的地方可以搞,其他地方都不能搞。只有这样才能堵住外行领导内行的漏洞,避免政府盲目上项目,最后一地鸡毛。

中美竞争都到这个份上了,把钱集中起来,才能把大事办了,否则就是添乱。

槽点四:官员考核机制

芯片重不重要?我相信现在拿这句话问任何人,都会说重要。但为啥中国芯片如此落后?

弘芯、昂扬们之前,中国芯片史上最出名的是2006年“汉芯事件”(细节不赘述了)。

这事发生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后果呢?就是各地都不敢搞芯片,因为怕犯错误。也由此衍生出了一个奇怪的逻辑: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其结果便是2018年最高峰时中国芯片进口花了3120亿美元,占了中国进口额的1/4。

如今,被美国卡了脖子,各地又疯狂开始加码芯片,这叫做政治正确。很多上了芯片项目的地方政府领导,我相信他们内心也都知道,他们是不适合搞芯片产业的,但为啥搞了?只有他们自己说得清楚。

再回首中国过去一些产业的发展历史,LED、光伏、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无不是经过类似的轮回:蜂拥而上、遍地开花、烂尾。

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咱就不能吸取点历史教训嘛?何况,这个历史也没有几十年吧?

其实,有些地方是只适合种菜的,有些地方是只适合养猪的,有些地方只适合种棉花,彼此之间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干好适合自己干的事,就是最大的政绩。

槽点五:短视

芯片之所以这么热,是因为华为、中兴等一批企业遭遇了断供后,才发现被人卡脖子了。但事实上,被卡脖子的,又何止芯片?

有人统计了中国高端科技领域被卡脖子的种类,竟然达35种之多。尤其是软件领域,竟然最近十几年投入为零。如果把非高科技领域列进来,我相信这个被卡脖子的数字会非常庞大。

芯片固然重要,软件也固然重要,可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水平,是只靠这两个行业撑起来的嘛?显然不是!

中国当前科技领域,政府和学术界最应该解决的是:基础理论研究。

产业界最急迫的问题是:材料学研究。

这两块短板,远比普通百姓看到的严重得多。而恰恰是这两块,是最需要潜下心来补功课的。

要解决理论研究,就要给高校、科研机构以自由,改变当前的职称评价体系,不以论文论成败。目前,这一块仍任重道远。

而若要解决材料学研究问题,就需要解决企业的短视行为。在过去快速发展的时代,要解决企业短视行为何其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战、断供,可以从某种程度打醒一批人,倒是一个契机。

槽点六:资质认定

而就整个大环境来说,当前亟需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生态,容许犯错,宽容失败。

创新的动力在民间、在草根,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道理。但是我们现行的资质认定,是与之相悖的。

现在实行的制度最重要的是“企业高新资质认定”,这个认定分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有些甚至到区一级。只要拿到这个认定,就意味着政府的各项补贴、税收优惠。说白了,就是奖励大企业。

这种制度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企业挖空心思搞资质认定,一批企业靠补助补贴生存,也养了一批吃关系帮助企业搞资质评审的机构。这样的做法,导致资源错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此外,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政府竟然也要按比例配套研究经费。这本身便是企业的市场化行为,政府掺和进去做什么呢?

2013年前后,广东省科技厅50多人落马被查,几乎整个领导班子都被抓了,是因为什么原因,大家想想就知道了。

试想,如果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是成功的,何须政府再补贴补助?如果企业是不成功的,补贴补助了就能救得了?反过来,亟需要资金支持的初创型企业,几乎拿不到扶持和支持。

最近,深圳出台了一项政策,就是天使投资失败,政府承担40%。虽然,这可能导致一大笔资金的损失,但对中国创新环境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进步,希望一些有实力、能力的地方政府都学学这个经验。

七: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在“第31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表示,我国芯片行业两大卡脖子问题一是指令系统架构,二是生产工艺,发展核心技术不要幻想“弯道超车”,像芯片这样的高复杂系统能力建设需要以30年为周期,既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要耐着性子坚持干。

这话说得特别对,没有什么事是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更是如此。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鼓励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这类口号自我2004年工作起,在参加政府各类科技会议上,就不断的提及。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竟然还有那么多领域被卡着脖子。

知耻而后勇,现在大概是国人的普遍心态。但是,发力也不能盲目乱来,也要讲方式方法和科学,否则事倍而功半。在中美贸易战、断供、逆全球化大背景下,再发生“汉芯”、“弘芯”这样的闹剧,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和地方政府的面子,更伤害国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