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的起源,现在普遍说法是相传大禹和伯益所著,汉朝刘向父子整理。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奇书,这种说法是没有太大说服力的。纵观《山海经》的波澜壮阔,光怪陆离,反而有一种山海经并非中华文明的产物,更像是世界文明的先民们的集体产物,像西方神话中所说的那样,曾经地球上的人都生活在一起,用着一样的语言,人们凭借着智慧和勤劳飞速发展,甚至建造了巴别塔这样的建筑,渴望能够达到天界,后来神知道了一切,为了惩罚人类,让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人与人之间无法正常沟通,产生了各种矛盾、误解、进而产生战争,在大洪水之前大陆相连,地球人通用语言,所以拥有这相似的世界观,就像在中国,没有媒体的情况下,即便是没去过也大概知道那是什么地方什么样,因为同种语言可以口耳相传,这也解释为什么山海经中记述了很多其他大洲的生物,而其他地区也会有与山海经中类似的神奇生物的传说,大洪水过后,海平面上升,大陆之间分离,不同大洲的人类开始互不沟通,各自形成了新的语言,而这些对于古生物的记载也在各自的种群中口耳相传,知道出现文字后,开始用文字记载。中华文明出现得比较早,相对完好记载了《山海经》,由于口耳相传也会导致一些错误和误读,更重要的一点是山海经不是神兽图鉴,更多的像是古人的生存手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开始征服世界的旅程的时候,一路用最原始的语言歌颂英雄,祭奠亡者,教育后代,沿途在落脚的山洞和裸露的岩壁上刻画部落的征程和人生的故事,告诉年轻人,应该捕杀什么样的猎物;告诉美丽的妇女应该采摘什么样的花朵;告诉脆弱的孩童,应该应该远离什么样的危险。让萨满、大巫、学者把先辈们的传奇故事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山海经的魅力不在于他记述有多广阔,有多真实,而在于他代表了我们的祖先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我们经历万年不曾丢弃的想象力,和我们对传承文明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