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最近火爆了,在上海买新能源车都靠抢,一90后小伙,排了半天队,终于抢到一辆特斯拉,兴奋不已;一家特斯拉4S店销售经理讲:“客户买车如买包,一上午就卖出80多辆,销售额比往常翻了超8倍。”本就是汽车销售的“金九银十”季,叠加上上海新出的限牌令,车市瞬间燃起来了。

在新能源车销量暴增的带动下,巴菲特老先生也受益了,12年20倍!所投股票就是近期不断创出新高的新能源汽车第一股——比亚迪。比亚迪今年以来A股暴涨超200%,港股更是涨超300%,A+H股总市值超过4000亿元。不仅仅是比亚迪,近期,新能源板块下其他个股也出现了飙升。

今天两市回调,唯一上涨的行业板块就是汽车板块。那么,已经涨这么高了,新能源汽车这股风还能跟吗?

(一)、一线城市一“牌”难求

尽管现在公共交通越来越方便了,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有一辆私家车还是必要的,除了日常需求,还有长途需求、急事出行等等。但是,在不少城市,想有一辆私家车也是奢望。

以上海为例,想有燃油车牌需要是上海户籍或在上海连续缴纳满3年社保或个税,满足了这个条件不说,还得参与车牌拍卖。拍卖可不是想出多高价钱就出多高,每次出价均不得高于当前拍卖价300元,能否拍上,价格优先,其次看出价时间,平均一张车牌在9万以上,常年把持着“最贵铁皮”的称号。每月1万多个名额,十多万人抢,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拍四五年拍不到的大有人在。

正是因为拍牌难、价格高、限制多,所以很多在上海上班、居住的人都选择了外牌车。但最近,上海突然发布外牌车限制公告,即从下周起(11月2日)工作日7时-20时禁止外牌车驶入部分高架路段,2021年五一小长假后,内环也会限行外牌车,很多网友表示,这是彻底封了外牌的路啊。于是,不少人选择退而求其次,换新能源车,毕竟目前买新能源车送牌照。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上海的新能源车卖得如此火爆的原因。

从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市外省车牌占比31%,总量约167万台,这一数量有望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明显增加。有研究认为,未来每年若有5%-8%的需求被迫转向新能源(参考现有新能源行业渗透率),则将给上海新能源市场带来8-13万的增量需求,行业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政府网站,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二)、新能源汽车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据中汽协数据,2019年我国汽车销量257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4.68%。

而根据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5%,国内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空间广阔,行业有望继续走在向上周期。

与新能源汽车增长相伴而来的还有其产业链上的光伏、电池、充电桩、汽车制造、自动驾驶等均会受益。

(三)、基金经理重仓新能源

掌管基金超800亿的“公募一哥”刘格菘,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今年三季度重点配置了新能源、云计算、半导体、医药等成长行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新能源产业链的加仓。截至三季度末,他管理的基金中,多支基金都是“顶格”持有光伏龙头隆基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先披露季度报的广发小盘成长基金中,隆基股份二季度并未出现在十大重仓股中,排名仅在27位,但在三季度末该基金便大幅增持1570万股,由此隆基股份新进入了该基金重仓股名单,并一举成为其第一大重仓股,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高达10.1%。除此之外,刘格菘多路进攻新能源,前十大重仓股中还包括通威股份、亿纬锂能,目前在其管理的基金中,仅亿纬锂能和通威股份的持仓市值已超过百亿元。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官网;数据截至:2020.9.30

除了刘格菘,兴全谢治宇三季度加仓新能板块中的比亚迪股份,比亚迪也同时新进兴全合宜、兴全合润两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

广发高端制造基金经理郑澄然表示,四季度市场将呈震荡趋势,但会有结构性行情,看好新能源科技两大方向。

信达澳新基金经理冯明远表示,目前对于国内需要补短板、发展空间较大的领域,相信都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如半导体、新能源车、光伏、军工等。

所以,综上来看,在四季度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内,有不少基金经理看好新能源相关机会。相关的投资基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想关注的可以回顾我们10月9日的推文《开门红!新能源、光伏大涨8%,10月要上车这类基金? 》。

总结

近期新能源车销量暴增,带动板块连续多日领涨。从新能源车的前景来看,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新能源车的发展下,其产业链相关的光伏、电池、充电桩、汽车制造、自动驾驶等均有望受益。

好了,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你看好新能源相关机会吗?边学边赚,就在好买商学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好买商学院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商学院”。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