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剩女”这样标签逐渐被公认化,处于这个标签群体中的女性无法排除外界干扰,受到外界的压力,外界同样也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们。

这其实是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并非真正群体,她们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由于被强加了一些标签,使她们自身和社会其他人不得不开始反思其中的利弊和因果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锚定原理

首先,“大龄”和“剩女”是30岁以内已婚女性的反面,这些字眼出现的直接原因是锚定原理。人们在心理上先把适婚年龄定在25岁左右,推算出30岁后算被剩下。

根据对“成功”男性的刻板印象,比如事业有成、成熟稳健等,把30-40岁的男性定义为有价值的男性,以此来贬低30-40岁女性的地位,从而产生了“剩女”等词汇。

当然,剩男现象也是存在的,只是相对于女性被污名化的程度较轻。那么,被标签化的“大龄剩女”群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单独解释这个群体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这个群体的评价均来自外界,也就是说,想要弄明白这个群体的心态,就需要从本身和外界两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大龄剩女来说,被贴上标签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自我选择,有的是因为没有选择。

自愿被剩下的那部分女性,大概率没有把婚姻放在首位,有其他方面的追求。也许她们的事业比较成功,难有闲暇考虑婚姻;也许她们还在奋斗事业或学业,没有心力处理两性关系。

被迫剩下的女性也有许多原因,有的是对自我认知不够清晰,主观上眼高手低找不到适合的;有的是因为现实的压力,客观上无法遇到合适的。

但无论是自我选择还是被迫选择,主观还是客观,都不是可以一刀切的因素,很可能是各种因素掺杂在一起。

态度行为理论

根据费斯汀格的态度行为理论,人的态度和行为总是趋于一致,并且行为的影响比态度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一旦做了某事或某种决策,就会为这种决策找到合适的理由,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秩序。由此可以推断出,“大龄剩女”并不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群体,也不会因此而感到焦虑。

如果有机会进行社会调查,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她们有各种理由表示自己不结婚的正当性,甚至认为不结婚是对现实传统婚姻规则的抵抗。

她们可能更热爱自由,不愿意被老一辈人传颂的婚姻束缚。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部分特别焦虑的大龄女性,她们渴望婚姻,频繁相亲。也许这种渴望是来自周围的压力,也许是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

她们是处于新时代和旧时代边界的群体,一边受到传统婚姻观的影响,认为有依靠才算生活;另一方面,又难以完全接受为婚姻牺牲自己的传统思想,希望能有一个合适的伴侣出现。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是“大龄剩女”群体中最关键的分歧,绝大部分女性处于第二种状态。

导致这种心态的原因,大半是来自于外界。比如,父母的催婚,亲戚长辈的询问,看到朋友生小孩,频繁收到结婚请柬等。

还有一方面压力,源于事业刚刚起步或挣扎,读研、读博的时间压力。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老一辈人的思想已经跟不上了,但又不断压迫着年轻人,处于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很正常。

“大龄剩女”一定要顶住压力,不断地探寻自己,找到自己真正追寻的东西,才能冲破时代的禁锢。

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视频,为“大龄剩女”发声的人越来越多,她们的心声被更多人听见,相信这样无形的压力终究会被女性崛起的力量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