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开幕式上,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阿尔巴尼医学奖得主、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谢晓亮教授发表了“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新冠新疗法”的主题演讲。

谢晓亮教授在会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德西韦不是特效药,临床试验仍然存在争议。当时中和抗体不一样,本身就是从康复期病人的血液中筛选出来的。由于不能大规模地生产血浆,因此血浆疗法的用途受到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谢晓亮教授的团队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从康复期病人的血液中成功筛选到了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中和性抗体。“我们是全球首次把单细胞技术用于人源中和抗体筛选的团队。”谢晓亮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技术不是最新的,但是从方法学上是首次应用,新冠倒逼我们把这种技术加速转化了。”

与传统方法不同,高通量单细胞获得的大规模数据能够在体外抗体表达之前,帮助研究人员观察B细胞克隆型富集的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克隆型细胞数计算其富集程度。研究人员认为,富集的B细胞克隆型更有可能产生高亲和力的结合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

今年5月,谢晓亮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临床前的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其团队筛选出的抗体分子能有效地抑制和短期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中和抗体有望成为治疗新冠肺炎强效药。

不过中和抗体与其在人体中产生保护作用的关联目前仍有待验证。“我们发现康复病人都会产生中和抗体,虽然当中的直接关联尚未确定,但是就动物模型来看中和抗体确实是有效的。”谢晓亮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谢晓亮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目前该团队研发的单克隆抗体药已经在澳大利亚展开人体一期临床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由于国内病人数量很少,国内临床试验将以健康人为主。全球临床试验由谢晓亮教授联合创立的北京丹序药业(Singlomics Biopharmaceuticals)负责。但谢晓亮教授坦言,单克隆抗体药用于预防性治疗的成本还太高。

单克隆抗体药的另一个限制是其高昂的价格。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患新冠期间,曾使用了再生元公司在研的抗体药,注射剂量达到了8克。包括礼来、阿斯利康等在内的跨国药企都在进行新冠单抗药的研发。

谢晓亮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单抗药的价格肯定要比小分子药物更高,但是并非不可承受,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剂量。“如果是小剂量,大规模生产的话,那么我们是可以控制成本的。”谢晓亮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已经有计划在中国生产了。”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生产方面,丹序将与百济神州合作生产新冠单抗药。“百济神州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如果我们的剂量控制得足够低,那么一两个工厂可能就能供应全球。”谢晓亮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