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AMD如期召开发布会,推出了三款全新的Radeon RX 6000系列显卡,将与Nvidia最新的RTX 3000系列GPU展开对决。

它们分别是Radeon RX 6800 XT(649美元),性能与RTX 3080对应;有Radeon RX 6800(579美元),与RTX 2080 Ti或RTX 3070对应; Radeon RX 6900 XT(999美元),与Nvidia的巨无霸RTX 3090对应。

这三款产品都是基于AMD最新的RDNA 2技术,支持下一代游戏的硬件加速光线追踪。从AMD提供的测试来看,性能基本与nVIDIA的同级别产品相当,但是AMD的价格要低廉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AMD在三款新的Radeon卡中都选择了16GB的GDDR6内存。这比nVIDIA的GDDR6X模块要便宜,而AMD设计了Infinity Cache设计来提高效率。AMD使用了128MB高速缓存,该缓存基于该公司的Zen 3 L3 CPU缓存设计,针对图形使用进行了优化,承诺提供两倍的带宽。这一切意味着,这些最新的Radeon卡可以更有效地将数据输入到图形管道,并在不显著增加功耗的情况下提供性能改进。

最近一个月,AMD在CPU和GPU上取得双丰收。CPU全面超越英特尔,GPU在nVIDIA进步很大的情况下,没有被拉开差距。

CPU全面翻身的上次要追溯到20年前的Athlon,而GPU翻身要追溯到nVIDIA的Geforce5时代。

AMD全面翻身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

不一样的AMD

在AMD上次CPU翻身的时候,AMD只有桌面的Athlon处理器,在服务器领域和移动领域一片空白。而且当年AMD在工艺上一直落后于英特尔。虽然Athlon和Athlon64的架构出色,但是在性能上很长时间没有获得绝对优势。等到英特尔翻身就什么都没有了。

在GPU上,AMD收购完ATI,很长一段时间都被nVIDIA狠狠压制。只能靠低价竞争。虽然AMD尝试过整合CPU和GPU,但是最后还是做成了集成显卡了事。

AMD最困难的时候,低价向中国出售了ZEN一代处理器的授权,解燃眉之急。

而如今的AMD不同了。AMD有完整的产品线,从笔记本电脑到桌面,再到服务器端,AMD都有产品。

在整合GPU上,AMD的实力超过英特尔很多,只要CPU性能翻身,立即就是全面压制。

在桌面领域,AMD的定价比较厚道,平台比较便宜,而且支持老主板升级,英特尔即使CPU降价竞争,整体成本也没有优势。

在服务器领域,AMD的工艺领先,能塞比较多的核心,这让英特尔无法竞争。

在工艺上,台积电已经领先英特尔一代,未来可能领先两代。

在CPU上,AMD未来几年会大有作为。

在GPU上,AMD只是追上nVIDIA,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高利润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AMD有整合优势,可以拉近与对手的距离。

AMD这次全面翻身,未来几年都会很不错。

AMD领先会带来什么

前一段时间,微软和索尼都公布了新一代游戏机,这两款游戏机都使用了AMD的芯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芯片是集成CPU和GPU的。

这次AMD发布的显示核心自带128M高速显示缓存。那么未来AMD可以推出集成CPU+GPU+高速显示缓存的单芯片。

虽然之前英特尔也推出过类似的产品,甚至推出过集成AMD显示核心的产品,但是毕竟无法融合。

而AMD可以把CPU、GPU、高速显示缓存融合在一起。在片上做到超高带宽和低延迟。

这样,AMD就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作出来超高性能的整合SOC。

未来,AMD可以把笔记本电脑的电路板做成微软游戏机的样子。一块SOC,周围环绕着内存和显存颗粒,再加一块SSD就完成储存。CPU和GPU之间有高速通道,SSD独享高速的PCIE4.0甚至5.0。

PC的性能有希望获得较大提升,而体积可以做的非常小,做成智能手机大小也是可能的。

一个有领先CPU和GPU的厂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

融合计算的未来

AMD前几年提出了融合计算的概念,大致是CPU和GPU一起计算,但是后来无人问津,做成了集成显卡。而在AMD重新翻身之后,这个事情是可以重新考虑的。

GPU的架构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已经是共识了,过去AMD处于弱势非主流,标准要听英特尔的。

而当AMD自己全平台领先的时候,AMD就可以自己制定标准了。

AMD可以设定自己的高速互联标准,自己的通用计算标准。这样AMD可以改变PC的形态。

未来,AMD可以把高性能计算模块化,CPU+GPU组成一个计算模块,多个模块用高速总线互联构成高性能计算。

笔记本电脑用一个模块,台式机用两个、四个,服务器用八个、十六个。超级计算机有几千个几万个。模块标准化,成本将降低了。未来计算的形态也就不同了。

总之,AMD的翻身给PC的发展带来很多想象空间,未来PC会如何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