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来自《知乎》)

没有新戏的出现,可能出于如下原因:
1,创作成本的高昂。
样板戏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投入是分不开的。样板戏的创作几乎集中了全国的力量。这么大的代价,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两台彩色摄像机,就有一台专门为样板戏服务。年画《打虎上山》就是从若干张照片中选取出来的。摄影师为了选取角度,从各种角度--躺卧坐起--拍摄,不计成本,只要效果。

在网上看了一个小故事:
毛泽东分别在1964年和1967年观看了两次,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毛泽东对《智取威虎山》总体上是肯定的,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反面人物的戏太重,音乐形象不足,生活体验也不够。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不要把杨子荣搞成孤胆英雄。毛泽东还为“智取威虎山”改了唱词,原来第五场“打虎上山”杨子荣一段重要唱腔中“迎来春天换人间”一句中的“春天”二字,毛泽东觉得不好,改成“春色”。另外第九场参谋长的唱词有“整戎装”一句,毛泽东改为“整行装”,认为这样通俗易懂。

注意这里修改的原因是“通俗易懂”。艺术本来就是要面对大众的,为老百姓服务啊。老百姓喜欢才是真的好。一旦脱离了老百姓,再怎么高雅都是扯淡。
总而言之,这样的投入是现在的京剧团难以做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创作成本的相对高昂
即使不与样板戏相比,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相声/小品相比,京剧的创作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新剧本的数量寥寥,而没有数量,就不会有质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流行歌曲可以说是相对成本非常低了,所以歌手层出不穷,有了数量,再加上商业运作,难道会没有质量吗?

3,谁来看新戏?
即使创作了新的剧本,那么谁会来看呢?京剧这个生态圈相对来说有些封闭:演员隶属于京剧团,受行政体制的制约;内部的气氛更偏向于继承而不是发扬。
就拿流行歌曲来说,歌手会在自我介绍中标榜自己是哪个大师的弟子,哪个流派的继承人吗?不会的,唱得好不好,市场说了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京剧去行政化,会不会焕发勃勃生机呢?
我感觉不会的。因为其高昂的制作成本,无法与相声/小品/流行歌曲/影视剧等艺术形式相抗衡。京剧会逐渐式微,这恐怕是一件无可奈何但又难以改变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有一天京剧消失了,那是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呢?
我觉得不能这么说。新文化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旧文化的消失。秦始皇“书同文”对其它各国的文化难道不是一次打击嘛,但是有了统一的文字,迎来的是文化在新的高度上的继承和发扬。
目前推行的普通话,对于地方剧目何尝不是一种挑战。粤剧就面临这个问题,大家搜索一下粤剧团长倪惠英的一些观点就能明白。
但是推行普通话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利大于弊吧。

如果京剧消失了,那也仅仅是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而不会真正地消失。其唱腔和音乐会以别的方式被其他的艺术形式继承下来。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白话文,中国文化生生不息,从来没有一种文化形态能够长期左右潮流,也从来没有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抛弃。旧的文化形式被新的所取代,新的文化形式继承并发扬旧的文化形式: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