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六七十岁的人都知道,解放初期,中国的基础教育刚刚起步,高小毕业,都很了不起。60年代,小学毕业能考上初中,少之又少,而初中毕业能考上高中,可谓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小学毕业考初中,比现在考大学都难,初中毕业考高中,更难。所以,那时候能考上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大队乃至整个公社最优秀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高中很少,一个县只有一所高中,好的县也不会超过两所。全乡的初中学校有十多所,每一所初中每年的毕业生有二三百人,几千名学生报考一所高中,可以想象一下能考上的几率有多少?

从解放以后,到60年代,我们全大队,九个自然村,4000多口人,只有一个高中毕业生,他轻松的考上了大学。你没说是宝贝吗?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我们村现在几百口人,大学毕业生就有几十个,这样比较,我们就知道那时的高中生是什么水平了。

60年代,是中国生活最紧张的年代,吃不饱是普遍的现象。那时候的学生上学很苦,有许多学生搭不起学校的伙,怎么办,自带干粮。

每次上学校,家里都要准备十多天的干粮。你们不要想象这些干粮都是白面馒头,那时吃不起馒头,大多都是菜团,好一点的家庭能捎得起黑面窝头。如果是冬天还好一点,捎带的干粮不馊,尽管冰冷,最起码说不坏。可是到了夏天,捎带的干粮最多能吃上三天,就开始发馊。最后馊到什么程度?掰开黑黢黢的干粮,能扯出很长很长的丝。这些学生有办法,就把这个黑干粮,在水里边淘一淘继续吃。他们舍不得扔掉,扔掉了就要饿肚子,况且他们家里人连这样的窝头都舍不得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苦的生活,让他们知道学习来之不易,百里挑一能考上高中,让他们骄傲,也让他们珍惜。在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他们学习特别刻苦,特别努力。 那个时代,国家处处要人才,他们想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的父母争光。所以,他们一个比一个优秀,一个比一个成绩好。

如果说那时的高中毕业生相当于什么学历?我是这样想的,那时的高中毕业生就相当于高中生的学历,和现在的高中生拥有的知识差不多。但是有一点是现在高中生说不能比的,那就是那时的高中毕业生个个多才多艺。体育,美术,音乐个个都是好样的。现在的高中生文化知识也很深,但是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完全陷入到应试教育之中,忽略了体育,美术,音乐的学习。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有几个懂得音乐懂得美术,有几个是多才多艺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取消了高考,六六年的毕业生是最亏的一届。他们本来想考大学,结果停止了高招,他们的希望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农村的回到了农村劳动,城市的回到了工厂就业,但大多数都成了下乡知青,支援了农村建设。

文化大革命中,全国乡村形成了办学热潮,各公社也开始办高中。六六年毕业的农村高中生,大多都充实到高中学校里教高中。他们经过锻炼,业务能力很强,后来都成了很好的老师,甚至成了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