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很多让后人无比向往的绝世明君。这些英明的帝王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一个个神话,比如西汉王朝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文景之治,汉昭帝,汉宣帝的宣昭中兴,到后来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光武中心和后来的明章之治,然后再到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等等,而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时期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盛世,必须要有5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等。

然而可笑的是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却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之为康乾盛世,这种观点在史学界居然还延用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选择相信,因为很多人觉得康乾时期修的《四库全书》使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顶峰,然而事实却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实际上是对人们思想的一次大清理,他们在编修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中不利于其统治的成分,这使我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场空前浩劫,无数前人留下的宝贵典籍就此毁灭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真实的康乾盛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清廷统治者可以说把臣民当“奴才”来对待,迫使知识分子首先在人格上就有一种自卑,而严酷的文字狱使他们时常感到朝不保夕,可以说这是一个没自由、平等、人性的时代。几千年来汉民族形成的是士大夫精神,民族气节已然荡然无存。明正德皇帝游历江南,被当朝的士大夫横加指责,而十全老头六下江南劳民伤财,无人敢于谏言也就罢了。手下的臣子竟然全部睁眼说瞎话,说万岁圣明。因为文化上的闭关使得整个清帝国只有两种人,君主和奴才。

清朝200多年的科举取士并不选材取能,而是去“乖乖牌”,这样一来全天下的读书人便再无救世济民的贤能,都成了一群奴颜卑屈的奴才,而中国的儒生也全变成了唯命是从的书呆子,在朝俯首服从,在乡鱼肉百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荡然无存,因为传统的家国天下应当是国家下面就是百姓,可到那只剩一个皇帝和一群逢迎的官僚奴才,如此一来,社会精英渐渐消沉,文化活力也随之衰落,汉唐以来的恢宏蓬勃到清朝只剩,古道,瘦马,西风,残照。

所以马戛尔尼在他的《记实》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写到: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场斗争中那些坚定反抗满清侵略,为此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英雄,他们的每个人的名字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同样也是世界的英雄,他们捍卫的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同样也是整个世界文明进步的利益,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满清的谎言来污蔑他们,那只能说是丧尽天良的行为……

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汉人说笑话,那些年轻的鞑靼王子就会兴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脚时,他们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鞑靼妇女的木底鞋比作汉人的帆船时,他们就恼火……地位最低的鞑靼人,在服从汉族官员时也会表现得十分勉强……圆明园内年轻的王子们谈到汉人时总报以一种极大的蔑视。一位王子见我想学汉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鞑靼语比这要高尚得多。

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自从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

无独有偶的是,英国使团对盛世下的百姓生活也这样记载,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运河而上,去京城的日子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穷落后的景象,百姓在他们眼里是”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我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民喜洋洋的脸,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于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的争抢,然后接着煮水喝,而这就是盛世下的中国人,也是中国百姓在那段历史最悲惨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