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一为刘明军。

在深圳经济特区创立40年中,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无一不立在潮头,先行先试。同样的,在文化发展领域,也有这么一个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从未停下脚步。他勇挑重担、大胆创新,争做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的实践者、探索者,十年如一日战斗冲锋在文艺工作第一线,不断推动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让人民群众从文化发展的新成果中享有获得感、幸福感。他就是现任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主任(馆长)、“文化钟点工”项目的创始人——刘明军。

1988年调来深圳

“当时希望楼越高越好”

记者:你当时是如何到深圳的?

刘明军:1988年4月,我从新疆调到宝安县西乡中学。因为,我母亲是宝安人,所以,她退休回到宝安县,我们几个小孩就跟着调动回来了。我记得,那天坐了四个小时中巴,从广州到南头关。下车后,我沿着湖滨路走,路过老宝安县政府到前进路,走到母亲住的19区。那时天蓝得不得了,空气很好,马路上没什么人,也没有什么高楼大厦。

记者:你对宝安的印象是什么?

刘明军:人的思想都相当解放,在西乡中学,周围同事都拼命加班。1992年以后,宝安是一天一个变化。我每天踩单车上班,看着路两边的工厂、楼房在不断地建。我就数“今天5层、明天6层”。许多楼仿佛在一夜之间起来了。我在阳台看着当时宝安第一座高楼——华都酒店,一层一层建起来。每天,我在阳台上数楼层,数到12层还是13层时,它就不动了。当时,我希望楼越高越好,觉得高楼代表城市的发展和繁华。

记者:从新疆调到广东,你生活习惯吗?

刘明军:刚来的时候,我是22岁,一开始很苦闷,我不会讲粤语,也没有熟识的人。但后来我就慢慢融入了。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打完篮球,学生递给我一瓶可乐。那是我第一次喝。一打开黑色的盖子,就冒着很大的气。我当时喝得满脸通红,特别不好意思。我第一次吃虾也过敏,被吓坏了,后来吃过药之后,就再也没有吃虾过敏了。

2002年成为校长

“提倡每位老师蹲下来跟孩子讲话”

记者:后来,你任职天骄小学校长。这是你取的名字吗?

刘明军:“天骄”其实来源于附近的楼盘。但背后有个小故事。当时,有人一听说“天骄”,就和我说,要好好用心、教书育人,把学生往天之骄子去培养,不要成为草包。当时,我说不会的,要让孩子们做创新的宝安人。我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在建校5年后,天骄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标准化学校,被称为深圳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50年后,我们这批人都会老去,但我相信,在学生当中一定会出现让世人瞩目的天之骄子。

记者:任职校长期间,你做了哪些?

刘明军:对于老师,我提倡:每位老师都应蹲下来跟孩子讲话。2003年,我以“我的岗位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的准则来要求老师们。对于学校发展,我提倡要有国际意识。每年,宝安区都邀请英国的校长、老师来宝安交流,宝安区组织校长和老师们去英国交流。前几年回访时,我还能在英国学校里看见天骄小学的小校旗。每月学校挂一个标语,我是非常用心的,比如说:国际“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在学校显耀位置上挂出“人类应当将他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予儿童”——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营造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记者:妻子为何评价说“你把自己卖给了学校”?

刘明军:我所有的心思和时间都给了学校,早去晚回。2002年8月31日,是开学前一日。学校还在建设,周围都是围栏。当时只有28个老师,我就和老师们一起光着脚大扫除,用水冲洗水磨石地,把学校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第二天的开学日。

平常我有事、没有事都往学校跑,家离学校直线距离只有200米。每天早上,我站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同学,一是因为我热爱这所学校,二是我想和家长沟通。有些家长不好意思,或者不方便进学校,于是,我就站在校门口,主动和家长零距离沟通。每天中午、下午,只要不开会,我就会站在校门口,关注学生们的出行安全。安全是最大的事情。

2007年到文化战线

用有限资金“盘活”有才的人

记者:你担任群艺馆馆长期间,是怎样创立了“文化钟点工”的?

刘明军:2011年,全国广场舞刚刚兴起,我妻子也参与其中。但是,跳完之后总是需要交1块钱、2块钱份子钱。这个钱是用来维修音响,或者支付存放音响的费用。于是,我以一个月1000元的价格,向领舞的人购买晚上七点至九点的时间,为公众服务。这样她就不再向公众收费了。这个价值是很大的。1000元一个月,一个晚上才30元,但是服务200至300人,每个人也就两三毛钱。这就像钟点工一样,只不过从事于文化事业,所以,我给它取名叫“文化钟点工”。

记者:当时效果如何?

刘明军:一下子就很火爆。这个试点成功后,像雨后春笋一般,许多人找到我们想参加,与此同时,我们也主动去找具备相关资质特长的人。我们向个人购买服务是打破常规的一种方式,但是,深圳一向先行先试,不要怕。这也是用有限的资金盘活了社会上大量有知识、有特长的人。

记者:深圳一直被人诟病为“文化沙漠”,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刘明军:从前,宝安是深港之根,有着1700年建县史。在宝安,有31处文物保护单位、2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福永、西乡祠堂的100幅壁画以数字化保护,用科技让文化留存得更久。所以,从数据上来看,这片土地不是文化沙漠,存留着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宝安不仅改造老三馆、建新三馆,拥有滨海文化公园、湾区之光等网红文化点,还坐拥45公里海岸线、开办帆船赛。从文化钟点工到文化春雨到百千万工程再到四季音乐会,这些都是宝安新的文化符号。而未来,宝安图书馆一旁将建设湾区书城、湾区民俗馆。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文化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不是“文化沙漠”,我们是“文化绿洲”,是大湾区的文化标杆。

刘明军:夯实社区文化基础,将企业文化纳入进来。社区是群众文化基础,而留住企业文化记忆,也是城市文化积累的一部分,留住根、留住脉。不要忘记自己的品牌也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