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越长大越难以找到交心的朋友,这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固定认知。虽然交朋友和年龄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其中的确有一些道理。下面,就让我们进行相关分析。

认知也在随着年龄增长

首先,“长大”和“无真心朋友”存在内在联系吗?这需要对比儿时的朋友和长大后的朋友,以及儿时的自己和长大的自己有什么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童受到的社会化比成年人少,对交朋友的模式也没有形成固定思维,比如对价值的理解,对上下级、穷富之间的差距认知等等。

但儿童的友谊关系和成年人的友谊是一个底层逻辑,都属于价值交换。因此,儿童之间的价值交换非常随心,只要情绪感受好,就可以称之为好的互动关系,这也让儿童友谊存在不稳定性。

之所以称为不稳定性而非纯粹性,是因为儿童友谊时和时离,没有固定的友谊纽带,呈现出的表象就是“纯粹”,没有计算太多价值(纯粹不等于无邪)。

随着儿童成长,社会化差异逐渐凸显,有一部分儿童社会化更快,会比社会化更慢的儿童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社会关系,这也会在无意中让周围的儿童与之看齐。

在开放交往模式中,儿童认知会受到家长、老师、同学以及环境的影响,价值认知也会逐渐变化。

从价值的长远程度来看,儿童的价值认知变化可以粗略分为:短期的价值交换理念和长期的价值交换理念;

从实体和情绪价值来看,可分为:偏向实体价值的交换、偏向情绪价值的交换或二者平均分配。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中高阶层家庭的孩子会更倾向于拥有长期、偏向实体导向的价值交换,而低阶层家庭的孩子则会更倾向于拥有短期、偏向情绪导向的价值交换。

其中,情绪导向的价值交换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比如封闭自我、不理解世界、找不到真心人等。

因为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是实体交换,情绪感受交换建立在实体交换的基础上,包括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精神实体又包括知识、信息等无形实体。

单纯要求情绪感受会扭曲人性,逆着人际交往规律行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总是更注重感受,而非细节

另外,人类的记忆往往对情绪更加深刻,对事件细节比较模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朋友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离你很远了,但你依然会有一种他是我的好朋友的错觉。

拥有现实基础是建立友谊的前提,如果摒弃这一点,以感受导向去联系旧友,将会受到挫败。

儿时的平台在某些程度上是一致的,并且没有经历过多的社会化,相似点、共同语言更多。而长大以后即使同平台,也会因为过去的经历不同,比小时候更难混熟。

这也是小时候似乎可以找到真心朋友,长大了却找不到的原因。

更开放的价值观、更健康的互动思维和逻辑、拥有现实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交心”朋友。

其中,健康的互动思维和逻辑往往只有少部分人才拥有,大部分人没有贯通理解这个逻辑,在某些方面束手束脚,不知道怎么做才最合适。

所以,长大和交心并没有直接关系,成长过程才是关键。学会用逻辑思考,用情感交流,结果和过程并重,及时索取及时回报,理论上朋友是不难交心的。

虽然现实包含了很多复杂因素,实施起来相对困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克服障碍、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越长大越找不到交心朋友,是因为成长过程扭曲了你的交友观,自我学习修正,理解人性和社会规律,你会得到互动的幸福感。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