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何庆勇教授

甘草干姜汤为经典名方,出自《金匮要略》与《伤寒论》。

何庆勇教授长年研习仲景之法,擅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认为甘草干姜汤用于治疗肺中冷之虚寒证,临床与肺痿的治疗应有所区别。其中对甘草干姜汤的运用常立起沉疴。

那么何庆勇教授运用甘草干姜汤有什么秘诀呢?

花上3分钟,跟小师妹一起一探究竟吧!

方证辨证

关于经方在临床的应用,何庆勇教授常将方与证紧密结合,注重方证辨证,认为一方必有一主证,一人必有一主方。

甘草干姜汤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其对应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不少医家均对其进行了阐述。

岳美中老先生认为手足厥冷倾向,唾液、尿等分泌物量多且稀薄者用此方。

胡希恕老先生认为甘草干姜汤可用于治疗里虚寒而出现咽干、吐涎沫者。

何庆勇教授在临床中运用甘草干姜汤遵循方证辨证,并抓其主证,常立起沉疴,认为甘草干姜汤方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便频或失禁,不喜饮水,小腿挛急,偏怕冷,舌淡,苔滑,脉浮或弦。

其中主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腿挛急,偏怕冷。

何庆勇教授认为甘草干姜汤多可治眩晕、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遗尿等疾病并见上述方证者。

遵循经方剂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方疗效不仅在于方证辨证的准确,还在于原方原量或原比例的遵循。

何庆勇教授认为仲景之方至精至要,久用不衰,若不遵循其原方用药用量,不乏对仲景之意的违背,故临床加减或合方应谨慎为之。

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使用黄芪、芍药与桂枝均为三两,而使用生姜为六两,用量是其他药物的两倍。

何庆勇教授在临床中用此方取效关键就在于生姜使用量大,生姜虽能引药达表及四肢,但重用尚可治疗肢体肌表麻木的症状。

再如防己地黄汤在临床治疗独语发狂患者时,原方防己用一分,桂枝用三分,防风用三分,甘草用一分,而生地黄用二斤

何庆勇教授在临床中发现,方中大量用生地黄常取得明显疗效,生地黄能除心中烦热,解心神不宁,重剂用之才是经方本意,可知遵循经方剂量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五》对甘草干姜汤均指出:“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故应注重甘草与干姜的用量比例为2∶1,何庆勇教授临床运用甘草干姜汤时,生甘草用12~24g,干姜用6~12g。

注重经方中药物的炮制法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原文中指出甘草的炮制方法是“炙”,然何庆勇教授临床用此方时多用生甘草。

为什么呢?

何庆勇教授则指出仲景原方中的“炙”甘草与现今常用“炙甘草”的炮制方法大为不同。

汉代杨雄在《方言·第七》中指出:“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秦晋之间或谓之炙。”因此甘草干姜汤原文中甘草的“炙”用即是用火烘干,与现今用的生甘草饮片无异,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指出生甘草就是通过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以及干燥而制成的。

而现今用的炙甘草炮制法是将生甘草与蜂蜜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蜂蜜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此确切为“蜜炙甘草”,与仲景用的“炙甘草”大为不同。

干姜在原文中的炮制方法是“炮”,南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上卷》中指出:“甘草……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此中阐述到“炙”与“炮”均是用火加工,“炙”是用火烘干,而“炮”则用火进一步烘烤,未烤至成碳,均属于生甘草的炮制方法,不改变其药性。

而《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干姜的炮制法是将干姜用砂烫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此成品为炮姜,不同于经方中“炮”后的干姜。

炮姜的功效是温中散寒止呕止泻,而干姜的功效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由此也可观干姜的效用更符合仲景的用方之意。

故何庆勇教授在临床运用甘草干姜汤时,多使用干姜。

临床适时叠用经方

经方叠用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仲景上承《黄帝内经》重方之理论,按照“随证治之”的原则,通过经方叠用形成不同的合方。

对于临床中出现多种方证的患者,何庆勇教授常运用方证辨证,“有是证,用是方”。

甘草干姜汤的主要方证是涎沫多,色多清稀,小腿挛急,偏怕冷。

临床患者出现此类症状时,皆可运用甘草干姜汤。

若临床遇患者伴有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大便稀的症状,则可叠用理中丸;

若临床遇患者伴有咽痛,恶寒,无明显发红,则可叠用半夏散及汤;

若临床患者伴有手足发凉,尤以膝关节、肘关节以下为甚,则可叠用当归四逆汤;

若临床遇患者伴有骨节疼痛,不能屈伸,恶风寒,则可叠用甘草附子汤。

验案举隅

流涎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患者,男,70岁。

2018年9月7日初诊

主诉:流涎10年。

患者不自主流涎10年,流清水,严重时必须用手绢捂住嘴,患者口腔内装有口腔矫治器,但效欠佳。

多年寻医问诊,未有明显改善,经病友推荐,遂来笔者处就医。既往有帕金森病史10年。

刻下症见:时有头晕,偏怕热,无口渴,气短,喜长出气,乏力,偏怕冷,小便无停顿,夜尿2~3次。

舌淡苔薄白,脉沉。

诊断:流涎(甘草干姜汤证)。

方用甘草干姜汤加减。

药物组成:

甘草55g,干姜28g,酒苁蓉35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2018年9月14日二诊

患者自诉服药3剂后,流涎症状基本消失,自觉疗效显著。

按语:

此案患者唾涎沫即是因为“肺中冷”,津液输布失司,舌淡苔薄白,则温肺而治。

何庆勇教授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味温阳药肉苁蓉。

考虑患者年龄已高,病程长达10余年,脉沉,病久阳气甚虚,肺中积冷顽固,单以干姜的温阳作用,恐难以奏效,故加入肉苁蓉以加强温阳之功,患者3剂而愈。

何庆勇教授抓住此患者流涎、质清稀、偏怕冷及舌淡的主证,方用甘草干姜汤,疗效显著。

小腿抽痛案

患者,男,75岁

2018年7月30日初诊

主诉:

小腿抽痛20d,不能行走15d。

患者20d前出现夜间小腿抽筋、疼痛,近15d不能行走,双下肢发沉,现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夜间小腿抽筋,不能行走,行走则疼痛,双下肢发沉,不想活动,无口苦,身上怕冷,委屈想哭,眠差,大便1次/d,偏干,夜尿1次。

舌淡,苔薄黄,舌有液线,脉沉细。

诊断:小腿挛急(甘草干姜汤证)。

方用甘草干姜汤合甘麦大枣汤加肉苁蓉。

药物组成:

生甘草30g,干姜15g,肉苁蓉35g,大枣25g,浮小麦90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饭后30min温服。

2018年8月6日二诊

患者述服药3d后小腿即不再抽痛,近1周小腿未抽筋,双下肢发沉、不想动明显好转,现可自行行走500m左右,服药后则无委屈想哭,睡眠明显好转,大便1次/d,不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按语:

此案患者症状以小腿抽搐为主,在诊治过程中,患者诉有委屈想哭,情志不舒的症状,有时甚至影响睡眠。

结合患者主诉,提炼其主要方证即为小腿抽痛,双下肢发沉,偏怕冷,委屈想哭,舌淡,苔薄黄,脉沉细。

经方使用则可将甘草干姜汤与甘麦大枣汤进行叠用,同时考虑患者老年体虚,阳气不足,加用肉苁蓉,从而达到显著的疗效。

何庆勇教授运用经方,常从方证辨证、原方剂量、药物炮制、适时叠用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取效关键缺一不可。

在临床对经方的运用,应谨而慎之,若有叠方与加减也应注重根据来源,不可随意加减,取效则简而易见。

总结何庆勇教授运用甘草干姜汤的经验有以下方面:

一是方证辨证,擅抓主证,甘草干姜汤方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便频或失禁,不喜饮水,小腿挛急,偏怕冷,舌淡,苔滑,脉浮或弦。其中主证为涎沫多,色多清稀,小腿挛急,偏怕冷。

二是遵循原方剂量,甘草与干姜的用量比例为2∶1,生甘草常用12~24g,干姜常用6~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