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论事有多难?——如何谈论张桂梅校长的教育观

日前知名女高校长张桂梅女士一番"女生不能全职太太"的言论引起了网络上的广泛关注,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争论中破口大骂者亦有之。在纷纷扰扰之中,大家各自从个人、父母、女儿等私人情景讨论女人应该不应该当"全职太太"成为了整个事情的焦点,浑然忘记张桂梅校长是一位教育者,她是在向她的学生传播女生不要当全职太太这一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孰是孰非至今没有定论,以后也会争论不休,把这种片面的的不成熟的价值观放在教育中进行普及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张桂梅校长作为知名教育工作者,其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是非常之大。甚至我们可以在采访视频中发现她把社会上男性中的一些丑陋现象普遍化,甚至有仇视男性、歧视全职太太家庭主妇之嫌,这种带有明显的歧视和仇视的观念在教育中是不允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人的观点就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

当我们谈论张桂梅校长的教育观的时候,很多人立刻分辨说,你最好查查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再说;还有人说,最好先去支教若干年再说之类……

张桂梅校长克服种种苦难创办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其事迹确实可歌可泣,值得我辈敬佩。我们不因人废言,不可因言废人,我们不会因为不赞同张桂梅校长的教育观和价值观而抹杀她对大山女生做出的贡献;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张桂梅校长在办学上的杰出成就而将其言论奉之为金科玉律。

不要用家长视角看教育

在赞成张桂梅校长的人群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是用家长视角看待此事的。很多人认为张桂梅校长是把这些女生当作自己的女儿了,所以才会希望她们能够独立,不要当全职太太。

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从家长的视角来看,护犊心切,总想让自己的女儿在婚姻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为了女儿能够跟上丈夫的步伐,不至于婚姻发生危机,一般都会鼓励女儿至少经济独立。为此,多少家长为女儿抚养孩子,让女儿在外面工作尽量做到经济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做到夫妻双方都在外工作的,现实社会中全职太太也是非常多的,当学生进入社会面临家庭和工作的选择的时候,我们老师不可能像她们的父母一样亲力亲为为她们解除后顾之忧的。

我们可以理解评论中家长们对女儿独立的支持,对女儿选择做家庭主妇的反对。但是作为老师不能给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选项的教育观,天下之大,太多不确定的事情了,教育更多的是教给学生面对选择的决策。

做慈善就可以支配她人人生吗?

在这次争论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言论则是张桂梅校长把这些女孩们从大山里面送到大学是为了让她们能够独立工作,而不是让她们结婚生子做全职太太!如果这些女生读完书当全职太太还不如不走出大山初中毕业就做家庭主妇呢!

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我们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里面从来没有写过学生读完书必须去工作的,如果真的如此的话今年庞大的就业队伍估计不再为就业发愁了。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强迫我们的学生读完书之后必须去工作,也没有强迫学生必须不做家庭主妇。

我们的网友强加一所女子高中的学生读完书必须工作而不能做全职太太,似乎陷张桂梅校长于不义了,因为没有任何做慈善的人有权力去支配那些被援助者的人生。我们的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因为根据捐赠者的喜好而选择人生。

全职太太浪费教育资源?

还有一种观点也非常突兀,很多人认为全职太太不去工作浪费了教育资源,还不如直接在大山中结婚生子做家庭主妇,把大学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从来都不是职业教育,虽然读书之后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就业从来都不是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就业也好,全职太太也罢,这都是每个人都实际情况造就的。教育只是提供了人成长的机会,而非决定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全职太太浪费教育资源的话,那么那些没有就业机会的人是不是也算是浪费教育资源呢?

接受教育是现代公民的福利,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个机会,教育提高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非以个人喜好为取向的。

全职太太不幸福?女强人就幸福?

每个人的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女人的幸福无法用职业、收入和家庭地位来衡量,这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事情,任何单变量思考女性幸福都会走向极端,极端思维一定会带来种种问题。比如说把女人分为全职太太和非全职太太两大类,说全职太太比独立女性更痛苦,这就说单一思维方式了,现实比这个复杂多了!全职太太还附加诸如丈夫是否尊重她、爱她;她本人是否继续成长,以及整个家庭的和谐程度……独立女性也面临着同样的因素,任何一个因素极端化了,婚姻和家庭以及幸福感都会出问题的!

如何帮助弱势群体?

为什么会说张桂梅校长反对全职太太是歧视女性呢?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明明是为她的学生好啊!可是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人选择全职太太,有人选择做独立女性!张桂梅校长认为全职太太不好,从其个人的生活阅历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她并不能阻止"全职太太"的存在。全职太太在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会随着婚姻变得越来越弱势,这里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在同情一个弱势群体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他们的权益少受侵犯或者不受侵犯。比如说呼吁立法提高全职太太在家庭财产中的比例;再比如说呼吁立法对于婚姻出轨一方在财产分配上加大惩罚……

可是我们很多不仅仅不去帮助弱势群体改变社会中的地位,反而以弱势群体为"反面教材"教育学生和子女说:千万不要向诸如"全职太太"学习,被老公抛弃多可怜……

这种"唇亡齿寒"的感觉并没有让公众尤其是女性为保护"全职太太"而努力,反而在骨子里把"全职太太"这样的群体当作了不应该存在的群体而发自内心的"歧视",甚至教育子女和学生以此为鉴。

作为父母即便是教育子女以此为鉴亦不为过,但是作为教育者却不能教育学生避免成为弱势群体这么简单,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太多太多人别无选择地成为了弱势群体。如果真的做慈善,则需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弱势群体,而不是让弱势群体成为被鄙视的对象,甚至期望从肉体上消灭弱势群体。

不期望多少读者能够读懂

在上一篇的文章中,发现太多的读者进行了各种情景代入,无法区分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差异,无法从共情中走出来,无法理解个体和总体差异,也无法理解歧视和保护的区别,更无法做到就事论事而看人身份地位去解读观点,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当多的人的思维是混乱的,甚至到了被歧视而不自知的程度,这确实让人感到颓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存在着很大短板,至少客观的交流都成问题。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