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直在讲永久基本农田不可碰,即便是普通农田也不允许私下交易,或者用于建房等其他用途。毕竟,对于人口庞大的我国来说,如今的每一寸田地,都是我们的“饭碗田”。

可是有这样一个群体,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就是无地农民。相比于有地农民而言,抛开农业收入不谈,至少可以做到地里有粮、心里不慌;而与此相对的无地农民,就只能通过打工,来支撑生活的开销,相对来说生活压力要大一些。于是很多失地农民便呼吁,应该将现有的土地打乱重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国家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最突出的就是土地的“三权分置”以及土地承包关系再延续30年,其实这也是国家从侧面,对土地打乱重分作出的回应。因为土地打乱重分,虽然能够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但如果真要这么做,对于农业的整体发展和其他农民的利益,都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往往是不利的。

其一,土地打乱重分,会让土地“碎片化”和撂荒问题更为严重。

在1978年,我国便进行了第6次土地改革,土地运营方式正式更改为“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以户为单位承包土地,不过分得土地的多少,还是在于人头。而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大多数农村的土地已经被分配完成,这也导致90年以后出生的很多人,没有分到土地,当然,还包括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漏分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便是对土地打乱重分呼声最高的群体。

可是,联系到实际,随着城市的不断膨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制度的推出,农村的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值钱。以此引发的问题是,一旦土地打乱重分,那么想要申请土地的无地农民,就不仅仅包括因为各种原因而漏分的农民,没有分得土地的90后和00后也会参与其中。如此一来,会造成现有农村土地的过度“碎片化”,而土地一旦“碎片化”过于严重,农业回报率会进一步拉低,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土地撂荒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土地频繁“易主”,对保持土壤肥力毫无益处。

虽然我国的耕地总面积很庞大,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土壤肥力却堪忧,有研究发现,在土壤肥力方面,中国足足落后日本近50年。而这与我国的“压榨式”耕种脱不开关系,尤其是机械代替牲畜、标准化养殖代替农民散养后,土地有机肥的投放量便大幅度降低,进而使得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土地板结、透气性差和保肥性差的问题便随之产生。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土地被打乱重分,频繁“易主”,那么农民对于土地的珍惜程度,便会大幅度下降,对于保持土壤肥力毫无益处。毕竟,每个人都会珍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农民对于土地也不例外。而这无论是对于“小农经济”,还是新兴的集约化耕种、家庭农场或合作社的发展,都会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结局,因为再先进的耕作模式,没有土壤肥力的支撑,也难以创造可观的利润。

其三,国家打开申地“缺口”,但关键还在于农民怎么用。

对于无地农民的利益,国家并没有忽视,并对这一群体打开了“申地”缺口。在去年11月,国新办在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发言人就表示,无地农民照样可以申请土地,申请的主要渠道包括集体预留的机动力、集体新开垦的土地、原承包户自愿交回的土地以及因承包户消亡,而被集体收回的土地。

虽然国家放开了以上这些申地“缺口”,但是关键还在于农民怎么用,依然采取“小农经济”的模式,虽然最稳妥,但是利润也最低;如果农民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就目前的土地流转费用而言,并不是太多,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所以总体而言,目前最适宜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发展村集体或乡镇集体农业,让农民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的同时,还能以农业工人的身份挣取对应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