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后,苏联和日本就像当初的苏德一样,签订了《互不侵犯友好条约》,明确规定“双方承诺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对方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不过随着德国兵败,在扫除后顾之忧后,苏联人也像曾经的德国一样,什么互不侵犯友好条约通通丢在一边,突然向行将崩溃的日军发起攻击。

1945年8月9日,苏联150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近4000公里战线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展开突然袭击。曾经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在苏军的强大炮火下,顷刻间灰飞烟灭。被击毙人数达8.3万人,被俘59.4万人。

二战结束后,日本向各战胜国投降,其中包括美国、我国和苏联。向我们和美国投降的日军,都受到了人性化的待遇,绝大部分平安回到日本,但是被苏联俘获的日本关东军,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既然没有被留在东北接受改造,也没有被遣送回日本,而是被苏军押到西伯利亚。

那么当年的苏联是如何处置这批日本战俘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前往西伯利亚。

根据当年苏联总参谋部的记录,苏联对日作战期间,共俘获594000名战俘,除了90000名因伤残无劳动能力或是非日本人战俘交给中国外,其余的战俘全被苏联运回国内。

由于二战中为了对抗德军,苏联几乎将所有的男性送往前线,搞人海战术才最终取得战争胜利。因此战后的苏联极度缺乏劳动力。而战争给苏联造成的巨大灾难,使苏联经济陷于瘫痪。所以苏联当局认为让日军俘虏充当苦力,来弥补他们犯下的战争罪行,是理所当然的事。

何况这些战俘既不用付工资,也没有休息日,只需提供最低水平的食宿条件即可。用极低的成本来搞城市或工业重建,何乐而不为呢?

在运送他们时,苏联虽然规定得用双层车皮运送,一节车皮不能超过90人。但规定形同虚设,由于车皮太少,很多时候得用拉牲畜的车运送。这些车皮没有厕所,战俘们挤在一起,一点空隙都没有,需要方便时只能站着排泄。加上人员拥挤,空气污浊,不少体力不支者还没到西伯利亚已经奄奄一息。对于这些人,苏联士兵通常会将他们扔下车,任其自生自灭。

二、繁重的劳动。

这些战俘被拉到西伯利亚后,每天从事着繁重的修路、伐木、挖矿等劳役。劳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一些战争中受轻伤的战俘得不到治疗,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劳动效率极低,这导致战俘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很高。

很多战俘还被转移到其它地方,参与重建与修复。不仅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和公路,还新建和重建了大量重工企业,完成了一些国防工业项目。在斯大林格勒城市重建中,战俘们成为最重要的角色。

一些懂技术的战俘,还被派往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石油供应站、耶尔曼木材加工厂、91号工厂、红色十月冶金工厂等企业参加劳动。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建造,开挖伏尔加河到顿河的运河,也是由战俘们担当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饥饿与寒冷。

由于苏联二战中农业遭到打击,粮食产量只有战前的41%,所以战后苏联几千万人都面临饥荒,战俘们的口粮就更加没法保证。当时苏联各地的粮食多为高粱大豆,而战俘们吃的多是用草粉压制的纤维素面包。除了增加饱腹感,根本没有什么营养。

随着战俘接二连三地倒下,为了维持劳工数量,苏联出台了所谓的效益工资制。对于工作干得多干得好的,就能吃到更多粮食,比如完成工作80%以上的,每天可获得小麦面包300克,但是如果只完成了50%,那就只能减半了。

西伯利亚气候严寒,大部分战俘没有御寒的棉衣。而苏联当时百废待兴,基本没有轻工业。所以很多衣服都是缴获的关东军军服。走在苏联大街上的民众,常常穿着日军的棉衣。而日军们只能穿着被俘时的单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被冻死和患病死亡的战俘比比皆是。

苏联对于这些免费的劳动力非常满意,因此一直拖延释放战俘的日期。不过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苏联最终不得不遵守波兹坦公告,陆续放他们回国。

据统计,除113000多名战俘死亡外,在苏联服苦役的绝大多数日军俘虏都回到了日本,仅1945年冬天因患病和冻死的战俘就达到20000人以上。

(参考资料:《太阳帝国投降内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