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张逸菲 文/图

上周起,“7-11”这俩数字,已经被郑州各家媒体说“倦”了。

便利店行业内的“标杆”、网红拍照打卡“胜地”、首店的开业“福袋”,几个因素叠加,7-11提前攫取消费者的目光,“预定”了不少人早早空出来的胃和钱包,未开先火。

开店首日,蜿蜒曲折的队伍,硬是排出了十一长假景区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架势。

排队的人不时抬头用目光丈量与店门口的距离,殊不知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路过的市民拿起手机,对着地面盘旋的队伍拍起了短视频,“痛心疾首”地配音,“我感觉可丢脸、可没出息。”

“不就一个便利店,至于吗?”有网友在短视频下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8日,7-11便利店门口,门外还是有排队的市民

爱排队的不仅只有郑州人

在郑州,新店开业、排队排出类似架势的,7-11并不是头一份儿。

通常,越是外地新型餐饮品牌的进驻,越能获得本地消费者的关注。2018年11月,喜茶首店落地正弘城。

初冬的早晨还泛着没醒透的凉意,未到营业时间,店外早已排起了长队,据亲历者透露,平均每人排队两三个小时,才能把饮品喝到嘴里。

2011年星巴克郑州首店入驻国贸360,消费者的排队热情,也不遑多让,市民王磊(化名)印象深刻,他说,“从队伍前面往后看,看不到头儿。”

再往前追溯,2000年,肯德基落户二七广场旁的国际正弘名店一楼,成为郑州第一家“洋快餐”。据媒体报道,餐厅里面坐满了人,当时的餐厅工作人员被临时调派到前厅维持秩序,门外等待的队伍,排成了几个拐弯的“Z”字形,“我们不得不临时控制人流,安排顾客有序就餐。”

品牌首店落地郑州,排队似乎已是“常态”,围观者痛心疾首,直呼“不就一个店,我大郑州人咋恁爱排队凑热闹?”

7-11店内,不少消费者正在选购,正值饭点,店内传来阵阵饭香

事实上,爱排队的不只有郑州人。

1990年10月8日,麦当劳在深圳市罗湖区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餐厅。开业后,人们从各地蜂拥而至,排队点餐的队伍从三楼到一楼都是常事,甚至,该店还在开业当日,创下了当时全球麦当劳有史以来,单店单天营业额与顾客光临数的记录。

1999年,北京宜家开业时,网友回忆,“离宜家一站多远的街边,停满了桑塔纳和富康。”热情的首都人民,两周内将宜家货架上的商品抢购一空,有媒体报道称,竟有消费者七天去了六次,甚至还引来外媒关注,评价“这是北京中产阶层的一次集体出动。”

品牌饥渴引发对品牌的追逐

爱排队,有简单的从众模仿,也是对品牌文化的认同。

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郑州对于外来品牌的吸纳,并没有走在队伍前列。

“郑州城市扩张迅猛、新城区不断涌现,人口增长快,导致不少城市空间还存在较大空白,”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分析,“再加上,郑州是个比较挑剔的大都市,一般商业品牌,调动不起大部分市民的兴趣。”

特别是,地域的流动,让人有机会在外地体验新品牌的产品。“我是郑州人,在广州上学,”大学生胡灵(化名)对河南商报记者说,“广州的餐饮品牌太多了,前几年放假回来,发现郑州的同类品牌还没有,甚至想过毕业为‘吃喝’留在广州。”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却很难。人口流动,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了消费偏好和消费层次的“越级”,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冲撞,各种品牌文化潜移默化植入消费者的意识中。

品牌一旦缺位,容易造成“品牌饥渴”,宋向清说,“一旦新的知名商业品牌进驻,个个都像购物狂,这恰恰是郑州的个性,品质消费、名店争宠。”品牌的强势入驻,像是给予沙漠干渴行者的一片绿洲,人们蜂拥而至,排队变得顺理成章。

所以,人们对于新品牌的趋之若鹜,在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十分常见,这并不丢人,某种程度上,这是品牌店和所在商圈、与整个城市经济体发展的相互成就,“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投资者与消费者的共赢。”宋向清说。

进一步说,城市的经济体,通过具有标签化和品类代表性的品牌构成,也从侧面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容载力。

互联网不甚发达时,购物多是在大商店、供销社;超市的出现,允许市民主动性购物;即时和便利性又提供给城市便利店的生存土壤;大数据的加持,对社区或商圈人群的消费习惯分析,又使能够提供此类服务的、更具品牌效力的便利店入驻郑州。

有网友说,“想起便利店,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就是7-11”。城市发展和品牌文化“联姻”,激活并带动了城市商业的又一轮竞争。

宋向清也表明,例如7-11的进驻,一方面说明郑州市场张力再次得到知名商业品牌认可,同时也说明,郑州消费升级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郑州整体消费水平,已经体现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

郑州的“基础商业指数”,全国范围内被挤出前十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下文简称《排行榜》)中,郑州市以63.92分位列新一线城市排名第九的位置,比2019年略高出几分,排名上升一位。

今年榜单的变化,加入了更多“人的选择”,具体体现在评估城市的五个一级维度里,对“商业资源集聚度”的商业核心指数中,首次引入了商圈到访人次这一指标。

简单来说,商圈的活跃度、广泛持久的用户黏性,成为了衡量该地域是否具备商业资源集聚度的重要原因。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耿明斋分析,随着郑州市人口净流入量的持续加大,消费水平增长、城市活力不断被激活,在这样的格局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郑州经济将持续膨胀。”

再次细分发现,大品牌青睐指数、商业核心指数、基础商业指数,成为了“商业资源集聚度”中唯三的二级维度。

有意思的是,其中的基础商业指数中,包含餐饮门店和便利店数量等分类;大品牌青睐指数中,包含了品牌门店总数等,但综合以上指标进行计算,郑州却被挤出全国榜单的前十。

是郑州的品牌体量不大,排队人数还不够多,站的还不够高吗?

“需要给资本一个重新认识郑州的过程,”耿明斋说,过去,郑州在国内的影响力有限,诸如此类的品牌仍旧不够多,还有再容纳更多的知名品牌入驻的空间。

有网友把郑州比作一个尚处青春期,仍在茁壮成长的孩子,排队的现象稍显稚嫩,但也是“成长的烦恼”。

不过,随着郑州的商机逐渐迸发,迈向新一线城市前列的脚步逐渐增大,居民的消费能力、追逐多样化品牌的潮流,越来越被资本认知,郑州离“成熟的成年人”,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