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二战进入尾声,德国败局已定。作为对希特勒德国挑起二战的惩罚,苏联、美国等国依照《雅尔塔协定》的相关条款,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二战的硝烟散去,冷战的序幕又随即拉开。

1945-1949年,分受西方和苏联两大阵营控制的德国,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对峙的大格局下,而分离成了西德、东德这两个政权。德国地处素梅对抗的前沿地带,战略地位自然重要。因此,苏联为了确保自身在冷战之中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而在东德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二战末期,随着苏联红军在东线的全面反攻,诸多苏军部队就已经进入到了德国境内。在此基础上,苏联组建了“驻德国占领区集团军”,用于对战后德国的控制。驻德苏军部队,大多参加过残酷的卫国战争,在修罗场般的苏德战场上历练成军。

因此,驻德苏军部队普遍拥有“红旗”、“近卫”、“列宁”等嘉奖勋章和荣誉称号,而其队伍中的官兵们,则普遍身经百战、素质精良。这样一支军队,无疑拥有令敌军胆寒的战斗力,对铁幕西侧的西方国家是一种震慑。

1949-1989年,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驻德苏军也易名为“苏联驻德国集团军”,此后又改名为“苏军西部集群”。冷战时代,伴随着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驻德苏军的武器装备、战斗力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冷战高峰期,驻德苏军拥有38万兵力,装备着7000余辆坦克,战力相当强大。

由于兵力规模、装备水准和战术能力均超过西欧诸国,驻德集群也堪称苏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坦克兵团,令北约倍感压力。当时,西方政客曾言:“如若爆发战争,苏军驻德部队从柏林墙下出发,只需要一周就可以在巴黎竖起镰刀锤子红旗。”由此可见西方对这支苏军的恐惧程度。

可是,实力再强的军队,也会被国家和历史的进程左右命运。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盛转衰的苏联,受西方“和平演变”的误导,逐渐走上了错误的发展道路。80年代末,苏联在国内进行全盘改革(重建)。经济上,苏联推行“加速发展战略”;政治和思想上,戈氏提倡“新思维”、“民主化”、“公开性”。

而在军事上,苏联则大力推行裁军、撤军政策。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单方面宣布裁军50万,并开始从东欧、阿富汗、蒙古国等地撤走驻军。此时,驻德苏军也接受苏联官方的调度,逐步裁撤兵力。

1989年,东欧剧变如飓风般席卷了华约阵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政权相继垮台。东欧剧变之时,备受苏联重视的东德也遭受冲击。1989年11月9日,建立近30年的柏林墙轰然倒塌。与此同时,西德以150亿马克资金为筹码,换取苏联在两德统一问题上的让步。

由于客观形势过于复杂,加之苏联的影响力明显衰落,戈尔巴乔夫只得强调“不以武力干涉东欧所发生事变的方向”。骤然而来的剧变,全盘打乱了东欧苏军的撤军计划。在此之后,苏联从东欧各国的撤军行动,变得仓促而拖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两德即将统一,苏联在德国境内的驻军,便失去了政权基础。1990年9月12日,苏美等国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规定苏军要在两德统一后撤走。而同年生效的《欧洲常规武力条约》,则要求苏联进一步压缩兵力,撤回驻外军队。然而,驻德苏军官兵仍有30余万,算上军属和其他有关人员,则人数更多。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归国安置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彼时的苏联,正面临棘手的国内问题,国民经济出现滑坡,各地事端层出不穷。沉重的事务负担,导致苏联官方难以妥善进行军人和军属安置工作,从而减慢了驻德苏军的归国进程。

除此以外,还有众多复杂的因素,阻碍了驻德苏军的归国。东欧剧变后,各国交通秩序尚未完全稳定,难以保障大批携带重武器的军队过境。驻军的驻扎费用高昂,部分苏联高层想让统一后的德国为之“买单”,主观上也不想让驻德苏军过早回来。

而众多驻德苏军官兵在路途中还要照顾家属,这就更减慢了他们回国的速度。于是,大批驻德苏军及军属被困在了归国之路上。一位苏联人士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65万苏联公民,被困在四个中欧和东欧国家,其中有35万士兵,15万军官,以及15万军属。”

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宣告解体,而驻德苏军却仍有大批官兵身居国外,没能见祖国最后一眼。祖国遭受变故,战士却因种种因素被困在国外,不能拯救祖国,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莫大的耻辱。但更令人叹息的是,苏联解体之后,一场更大的悲剧发生在了驻德苏军官兵们身上。

原来,早在苏联解体前夕,诸多加盟国就在谋划着瓜分苏联武装力量。驻德苏军装备精良,并且官兵籍贯多样化,这就引起了许多加盟国领导人的觊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都希望从驻德苏军部队的身上“分一杯羹”。

此外,在苏联解体前夕,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一批加盟国领袖,就长期在国内的苏军部队中发展影响力。叶利钦等人倾向依靠驻扎在国内的“本民族官兵”,对于他们来说,驻德苏军的武器是好东西,但统一的驻德苏军队伍却是大威胁。由于驻德苏军不是“嫡系”,叶利钦等人就想方设法分化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于是,众多驻德苏军部队刚刚回到家乡,就被各加盟国政府改编。在此过程中,原驻德苏军的编制体系、武器配置被拆分得七零八落,这支拥有辉煌战史的队伍,最终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里,许多原驻德苏军部队也遭受了解散的命运。

总体来说,驻德苏军曾经打败了强大的纳粹德国军队,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却因祖国变故而走向了瓦解,这深刻体现了“堡垒从内部攻破”这一道理。而这段历史表明,只有坚持道路自信,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苏联军队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