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个国人说起来都是嘴角上扬,眉毛上翘的那种,这是国人很自然形成的一种骄傲。

但这种骄傲必然伴随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在高考前夕达到高潮,那就是学历史是一种痛苦,尤其是学到乱世的时候,你就会嘴角下撇,眉毛耷拉,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

历史上有很多故事,但这些故事背后,在某个历史阶段,会有一条或几条贯穿始终的暗线串联,把握了这条线索,就能清晰的看懂一系列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而从五代到宋的这段时间,很多事情,有一条暗线可以解读很多事情,这个线索就是“时间”,千万别说这是废话,时间这个维度经常被人忽视,这段时期的历史,如果把握了时间这个线索,很多事情你就能看的比以前更透彻。

说柴荣北伐之前,先说一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词,南宋陆游写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如果不解释一下什么叫,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你可能很难感受到陆游的那种苍凉的心情,北魏拓跋焘是鲜卑人,小名佛狸,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陆游写到这里的时候,心情是崩溃的,北方的人们居然把异族当做神灵来崇拜,这对于一直试图恢复中原的南宋来说,心里是个不小的打击。

因为在南宋君臣看来,北方的百姓时刻都生活在蛮族水深火热的统治之下,日日夜夜期盼着王师的到来,只要王师一到,箪食壶浆迎接王师,陆游很残忍的戳破了这种幻想,他看到的,完全就是北方的人民,根本就是分不清谁谁王师,谁是蛮族了。

这种北方人民王师一到,立马归附热泪欢迎的场景,的确是发生过的,那就是柴荣的这次北伐,这次北伐所有人都热血沸腾,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公元959年3月28日,柴荣带着全部家底出发了,目标就是契丹占领下的幽云十六州,大军所到之处,百姓欢迎守军胆寒,短短一个多月契丹边关守将望风归顺,无人敢迎其锋芒,一举收复三关三州十七县,共复民一万八千余户,为大唐中期以后汉人前所未有之胜利!

这次北伐赵匡胤自然是看在眼里的,以至于印象非常深刻,那可能是赵匡胤一生所到的帝国最北端,对百姓归附的情景自然也是感动至深。

赵匡胤后来成了太祖,后来的大宋官家又是非常遵循祖训的那种,于是整个大宋君臣,一直沉溺于对北方的幻想之中,他们一直以为北方的人日夜期盼着王师的到来,自己也把恢复幽云当做是毕生的目标。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宋朝君臣都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时间,因为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五代乱世,朝代多,但时间其实并不长,从石敬约割幽云十六州(公元936年)到柴荣北伐,这中间不过才23年,这个时间太短了,一代人的印象和习惯,都还没有改变,心里自然会怀念原来的统治者和生存习惯。

人类天性是讨厌改变,当某一项改变发生的时候,受到阻力企图恢复到原来,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时间长了之后,人们同样是讨厌变革的,因为已经习惯了新的生存模式。

柴荣北伐的确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戴和欢迎,后来的大宋君臣,死死的抱住这一点印象中的“荣光”,但却忘记了这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了,当地居民谁还记得自己原来的皇帝是谁,后来太宗北伐,就吃过这个不知道变通的亏。

柴荣的一生一直在忙,这次北伐动用了全国之力,显然他要做成别人从不曾做成的事,现在身处瓦关桥,这可是契丹每次南下必经的地方,如今柴荣经此北伐,心情激动可见一斑。

公元959年,5月3日这一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柴荣纵马越上一片高坡,“驻马高阜,以观六师”,同时也见到了当地牵牛举酒欢迎他的父老乡亲。

柴荣顺口就问了一句,这个高坡叫什么名字,“回陛下,此地古老相传,谓之病龙台”,柴荣听后愕然无语,当天夜里一病不起。

这种传播巨广,但又有点扯的事情,当然是正史里没有的,他出自《五代史补》,前面我说过,无论是谎言谣言还是流言谶语,既然能出现,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之所以会有这种谣传,是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柴荣实在是太厉害了,没人能打败他,能把他打败的或者带走的,也就只有老天爷了。

病龙台的传说真不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柴荣真的病倒了,继位五年来从不休息,事必躬亲的他,这次是真的被活活累垮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柴荣是个不服输的人,倒下之后依然在坚持,

有记载,五月四日,有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攻破易州(今属河北),擒获契丹刺史李在钦,献于柴荣帐下,柴荣为表示绝无退军之意,令人押赴军前斩首。

五月五日,柴荣下诏以瓦桥关为雄州,以益津关为霸州,征调数千民夫来修筑霸州的城墙。既已得之,绝不放弃。

五月六日,柴荣命大将李重进统兵出土门(今河北获鹿西南)攻击北汉,进一步削平契丹的援军,一切仍然为与契丹兵团决战做准备。

但是到了7日,柴荣再也支持不住了,群臣苦苦劝解陛下回京,最终柴荣恋恋不舍的走了,此次出征不过才六十日,但柴荣的身体,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是不是有人会问,既然都收复了这么多地方了,干嘛不柴荣回去,留下大将接着打呀,这种想法跟当年魏延的想法是一样的,这并不是一个无厘头的想法,事实上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诸葛亮每次都功败垂成,魏延作为武将,觉得自己可以,实际上诸葛亮一死,魏延就被人咔嚓一刀了解了,因为诸葛亮之下,几个将军大臣都严重不合,杀魏延也属于无奈之举,留着魏延后果更严重。

而柴荣面对的局面,比诸葛亮那个时代更加凶险百倍,自唐末形成的骄兵悍将局面,已经积重难返,根本不是一两个人的道德水平能解决的。

所以不管柴荣有多舍不得,他都不得“暂时”离开前线,回到开封城,这些年的不停征战,实际上早已拖垮了这个一代明君的身体。

但很快柴荣发现自己错了,本以为只是暂时的离开,没想到这暂时,却变成了永远,一生英武的柴荣,终于到了他最难面对,也是每个创业未半的君王最难面对的问题,托孤。

很多人都会觉得杯酒释兵权是已经很轻松的事情,仿佛一场宴会,大家喝的醉醺醺的,在座各位的大哥,现在的大宋官家,一通推心置腹的谈话,那些手握实权的节度使们,也感觉荣华富贵挺好,于是第二天纷纷告老还乡。

这种说法,显然低估了其他君主的智商,当然也更没有显示出赵匡胤的独特和高明之处,这么说吧,你真的觉得赵匡胤想做到的事,历代君王就不想吗?

如果一场酒就能解决节度使问题,不要说一场酒了,就是天天喝酒多少君王都愿意,只可惜他们做不到,他们都不是赵匡胤。

就说柴荣吧,无论是智商还是能力,那绝对不在赵匡胤之下,但是面对武将他依然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种两难五代所有的君主都经历过,而且也绝不是单纯凭借智商就能解决的。

柴荣死之前,提拔了赵匡胤,这个时候赵匡胤的正式职务是殿前都点检,而原本也是没有这个职务的,这个职务是郭威创造的。

在郭威之前,世上根本没有殿前司,只有侍卫亲军司,五代时完全由他来掌握全国的禁军,但郭威很清楚,自己是怎么上位的。

他上位后,跟赵匡胤的想法一样,害怕有人会如法炮制,结果硬是把禁军一分为二,各自互不统领,相互牵制,直接向皇帝负责。

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不傻,郭威把禁军一分为二,为的就是分权要相互牵制,这一点跟赵匡胤的思路是一样的。

很可惜,就算是郭威和柴荣都知道兵变的风险,但他们依然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只能绞尽脑汁,把分权的思想用到极致。

赵匡胤升职了,殿前都点检,理论上的后周最高司令官,从这一点上看柴荣是信任赵匡胤的,但这并能说明,赵匡胤就是这个职务的最合适人选,而恰恰相反,他其实并不适合这个职位,但正是这种不合适,才最终造成了五代时期,畸形的合适。

五代的武将有个特点,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头兵当起,等到他们成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战场过历练过许多年,而且这些职业军人,最大的特点是不管皇帝是谁,只要有钱拿就行。

所以要是论资历,赵匡胤可能连个前五十名都进不去,要是论军功,前面我们也说了,赵匡胤跟着世宗柴荣南张北在,的确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有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成名之战。

但这些远远不够,但凡是史书上有名字的,有一个算一个,每一个都有曾经辉煌的战绩,细说起来,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

赵匡胤在后周,只是一个耀眼无比的新星,但绝不是个头最大的那一个,当时比赵匡胤更合适托孤的起码有两个人,而且其中一个还是赵匡胤的老领导,不久之前还是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

还有一个人是李重进,这两人不但资历军功并不比赵匡胤差,更重要的是,他们一个是郭威的女婿,一个是郭威的外甥,甚至可以说,当年郭威病重,论血缘李重进不比柴荣差,毕竟李重进是他地位外甥。

这两个人简直就是后周的左膀右臂,在现实中更是柴荣的绝对支持者,除了两人不和之外,关于托孤这件事,甚至连不和反倒是成了优势,但最终他们两个还是被否定了。

否定张永德的理由有点无厘头,熟悉宋史的大概都知道一点点,那就是这次柴荣北伐,收到过一个皮囊,里面有一块木板,上面写了点检做天子这几句话。

而此时的点检,正是郭威的女婿,后周的军事统帅张永德,在一个相互猜忌的时代,只要有这种传闻传出来,这就是一个死结,无论张永德是否辩解,这都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柴荣作为一代明君,那可不仅仅是会打仗那么简单,在他的统治下,后周制定了刑法,编制了日历,同时也整理了之前的历史,把五代时期的历史做了树立,一视同仁的对待之前的王朝,包括那些在当时不被承认的王朝和某些不被承认的皇帝。

有了这种修史的见识,柴荣很容易就能看到,五代时期,造反成功率最高的,反倒是这种“亲戚”,在权力面前,什么父子兄弟,连襟侄子,根本没有一点用,反而是关系越近,越能激发他们的野心。

张永德的悲剧就在于,只要柴荣不信任他,他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他怎么想的也根本不重要,柴荣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撤了张永德的职务。

关于李重进,柴荣更是心有余悸,这样的一名纯粹的悍将,脚狠跋扈手段残忍,典型的五代军阀,他根本不确定自己年幼的儿子能够驾驭,这样的悍将放在边防上是最合适的,于是李重进就被安排守卫在后周的南方边境,扬州城成了李重进的驻地,在这里他死死的看着南唐,让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异心。

在否定了张永德和李重进之后,这个巨大的彩蛋砸到了赵匡胤的头上,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人生的“顶峰”来的如此之快,这一年赵匡胤才33岁,已经成了后周最高军事统帅。

这样的成就和容易,已经足以让赵匡胤载入史册,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这个时候真的就是赵匡胤人生的巅峰,但这个巅峰很快就会被超越,速度快的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甚至是赵匡胤本人的印象。

柴荣临死之前,动用了所有的智谋,做的人事安排,大概他是满意的,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案了,文臣方面由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三位资深宰相做主。

军队之中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调出京师,出守边疆;禁军由韩通掌握,这个韩通是个死心眼,脾气暴躁,性格粗鲁,人称韩瞪眼。

为了牵制韩通,又任命了赵匡胤做侍卫司的死对头,殿前司的首领,赵匡胤和韩通完全属于两种类型的人,他们的不合有点像张永德和李重进,是那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解合谋的那种关系。

至此,柴荣机关算尽,这也不能怪他,怪之怪孩子太小,7岁的小孩啥也不懂,全靠别人辅佐,为父也只能为你做这么多了。

柴荣走了,但故事却更精彩了,围绕着柴荣的身后事,后周的官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柴荣的死也标志了赵匡胤时代的彻底到来。

下一节我将讨论一个写赵匡胤最应该被回避的问题,那就是陈桥兵变,你说赵匡胤到底是早于预谋呢还是真的是被迫称帝,这件事对于历史来说不重要,但是对于理解赵匡胤,理解整个宋朝的起点和底色,都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