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不管是在当时还是今日,都拥有极高的关注度。如此柔弱,却又偏偏如此有力,于我们而言,林徽因的生平便是这么的富有吸引力。

一、 少女的成长

林觉民的一封《与妻书》道出革命先贤为国爱家的真情,笔触委婉动人,感情真挚绵长。时经多年,依旧让人读后荡气回肠,百千感慨。

林徽因的父亲是林觉民的堂兄,也是民国初年的热血青年。他早年留学早稻田大学,在日本热心参与公益事业,颇具有胆识,希望能通过支持立宪政治实现国家富强。

林长民自身的才华与卓越的胆识在培养女儿上具有超前的眼光。

林徽因在五岁时期接受启蒙教育,之后进入北京培华女中学习,16岁的时候随父亲一同前往欧洲游历,游历归国后继续学习,在之后跟梁思成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

其实光看林徽因的受教育过程,不难看出她求学的每一段都很充实并自由。试问如果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提出来要出去游历一段时间,再回来上学,别说学校给你续学了,先过了家长是不是觉得你脑子有病这一关。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所以早在教育上,林徽因便有高于同时期人的起点。当时的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各种因素互相博弈,能在家庭的庇护有机会在欧洲游历并找到切换自如的时机,便离不了优渥的家庭环境。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在游历期间除了我们后来津津有味品味的徐志摩跟林徽因的相遇相知外,还有林徽因当时的女房东。游历欧洲期间,林徽因的女房东是名建筑师,在与其沟通交流中,受其影响,林徽因在内心留下了建筑学的影子。

有人流连于花田,有人留恋于的舌尖嘴上,有人愿意在光影下翩翩起舞,有人在大雾中迷失自我,也有人能迷茫后找到理智方向。

谈客

徐志摩是诗情深情并茂的才子,当时徐志摩已经很有名气,一首《再别康桥》,将人带入彩虹般的梦里,随之徐的私人感情也被我们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出各式各样的传言。

热爱生活的人,多半热爱诗歌。年轻的林徽因自然对诗人的浪漫与细腻向往不已。但是徐志摩当时已经为人父,作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严格家教的林徽因来说,从这种处境下全身而退似乎是维护尊严的方式之一。于是便有了之后的不辞而别。

后来回到故土后,林徽因也经常参加新月诗派的聚会,自己在诗歌,戏剧等方面也有代表作。不久徐志摩与陆小曼完婚,诗人多情,并不是心之寄托不坚定,而是汲汲于美使然。

林徽因与徐志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并蒂连理的成长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梁启超的安排下,1924年林徽因与梁启超一同去美国学习。四年后,1928年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

从1930年到1945年期间,两人一起走过了中国大江南北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当地的古建筑。

能写诗作画,才情并茂的女子很多,但是能够卸下光环,深入实践地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的确是难得的。赵州石桥,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一大批具备考古及建筑价值的历史智慧结晶陆续公布在大众的眼前。

实地调查不仅仅需要耐力,更需要耐心,看似婉约柔弱的林徽因,便如此陪同丈夫丈量土地,计算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与保护一点点积蓄力量。

林徽因与梁思成

动荡的年代,随时都会有预料不到的危机。1937年抗战爆发,林徽因跟梁思成终端佛光寺大殿的考察,随同梁思成辗转到达四川。

南迁路上艰苦的生活条件加上长期的颠沛流离,林徽因肺病复发,身体孱弱。卧床期间,林徽因翻阅历史当中的记载为《中国建筑史》的撰写搜集资料。这个时期,忧国忧家的惆怅感,替代了年轻时候的清丽婉约。

人总归是要成长的,有的随着年龄渐长,看着春秋交替,物是人非,衍生出众多的感怀,也有的是经历过大起大落,时境变换,硬生生逼迫自己接受不愿接受的现实。

时间唯有不变的便是处于变化之中。座椅对于不可预料但是深信光明的林徽因来说在《莲灯》中表达小小的烛光也要发挥自己的光热的感想。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在1946年回到北平居住。

林徽因在考古建筑

二、 女建筑师的初心

回到北平后,林徽因继续从事着建筑相关工作。北平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其中蕴含的文化及历史文明蔚然可观。

每一处古城墙,每一颗参天树,每一块青石板,都是无声诉说朝代历史的存在。古建筑的奥秘不仅仅在于斑驳闪烁的木梁跟城墙上,更在于积淀着一代人,或者整个民族历史的记忆。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军围攻在古都周围。

1949年,两位解放军突然到访,向林徽因夫妇表示出保护文物古迹的态度。这样的未雨绸缪让两人倍感欣慰与安心。对文物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的尊重,更是对国家历史的认可与敬畏。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的需要,1953年,北京城开始酝酿要拆除牌楼、对北京的古建筑大规模拆除便始于这个时期。这个消息对于梁思成夫妇而言,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老北京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之奋斗一生在不断保护研究的历史文物在建筑师的眼中是无价之宝,一旦被拆除,便意味着历史的建筑痕迹随之飘零,再也不会有活化石一样的厚重与借鉴。

在发展的大潮中,梁思成提出的双城计划不断地被否定。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解释,如果不拆除古城墙,在高楼大厦之间留存的这些古建筑,便会不协调并难以共存,不仅没有文物的鉴赏价值,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更不合时宜。

但是作为专业人士的梁思成并听不下去这些说辞,与吴晗激烈争论,以至于失声痛哭。在北京的发展规划下,他建筑学家的视角改变不了这历史推动的巨轮。只能悲痛感叹: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林徽因此时已经身体状况不佳,说话的声音嘶哑,饱受疾病的折磨。但是她为了保护古建筑不惜放下文人的修养,指着吴晗的鼻子骂道:“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此后,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后来她拒绝吃药救治,1955年,林徽因病逝。51岁,风雨飘摇,看似柔弱,确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了下来。

已经过了这许多年,北京开始建设城市地标建筑,重新复刻之前的牌坊等建筑。或许梁思成夫妇当时的断言是对的,也或许当时的拆古建筑的决定是对的,但是作为后来者,我们似乎也不能怀着热情慷慨苛责吴晗等人当时的决定。

但是今天的科技如何发达,不管如何仿真,重新建造出来的建筑确实都已经不再是经受风雨的厚重之物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斯人已逝,只是感慨于斯,卿本柔弱,奈何如此坚强。或许思忖之后,还是《莲灯》中的那几句诗,在荧荧中闪烁不灭的生命之火,从中擎出骄傲的辉煌。感慨与此,作为后人,也希望共勉,于生命中坚定信念,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