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史书记载淮河以北的齐国境内逐渐出现了大片面积的橘树林,但是橘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只会在淮南地区才会有这样大片大片的橘树林,为何会出现在淮北一带?

其实是素有南国之称,同时也是国土位于淮河以南的楚国,不断的从楚国最北方的疆域线上开始向北种植橘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淮北地区大面积的橘树林。

后来在淮北地区被橘树林所占据的疆域,也被认为是楚国的国土,楚国北的疆域线不靠一兵一卒便不断地向北延展了千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疆域的扩大和种植橘树的行为到底有何关联呢?

一、南橘北枳:橘树和枳树本不是“同根”

1.淮南的橘树和楚国
所谓南橘北枳,最简单的理解其实就是橘树适合栽种在南方,枳树生长在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橘树和枳树并不是同一种类别的树种,二者本不是同根生,所以并不会出现橘树种在北方便变成枳树的现象。只是北方的橘树所孕育的果实比较晦涩,和枳树果实十分相似,因此有这样的说法而已。

淮南长橘树,楚国的大部分国土都在淮中和淮南地区,因此,橘树生长十分茂密,橘树也成为了楚国的代表树种。

爱国诗人屈原也曾经写过多篇赞颂橘树的辞赋,特别是在楚国没落之际。

屈原赋予橘树坚强,忠诚的标签,还将自己和橘树类比,表达自己对楚国的热爱,宁死不愿背叛楚国的爱国情怀。

同时在发现有臣子背叛楚国现象发生的时候,还多次将橘树和楚国人联系在一起,对楚人叛离楚国而感到悲哀,表达了自己将会和橘树一样永远扎根在楚国国土上的坚定情怀。

屈原的辞赋并不是屈原自己一人对橘树的偏爱,而是橘树在楚国确实具有独特的内涵。

2.楚国橘树,种于社坛

中国古代社会也有边疆领域的思想,自然也有标志疆域界限的方法

现在的疆域划分多是凭借着自然的河川山脉,或者是人工的划分。

而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并起,但是当时的总疆域面积是比较小的,大片南方地区都被少数民族部落占据,北方比较平坦的地区也会被分为多个诸侯国。中心区域诸侯国会设置城池关卡,但是实际上还有广大的城门以外的地区,或是还没有开发的荒地,或是底层百姓的耕作和生活地区。

这些区域,又该如何划分呢?

实际上各诸侯国的边界线上并没有士兵驻扎,军队都在靠疆域最近的城池关卡中,真正划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是社坛。

古人信奉宗法供奉,认为先祖是人的根源,也是正统地位的代表,因此,会在道路两旁建社坛,社坛就是供奉土地神和先祖,且栽种着封树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树文化是被周礼认可的,因此楚国才会在向北扩张的时候将橘树作为本国封树,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凸显其合理性。

《周礼地官》中有关于封树的记载:“制其畿地方千里而封树之”,畿就是以都城为中心的靠近都城的四周区域,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在都城周围栽种数木将都城围起来,用栽种的数木作为划分京畿地区,也就是中央王朝范围的界限。

从西周开始,特殊的树种就已经成为了象征国之界限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疆土而种植的具有一定国家象征意义的树木。

二、楚国橘树和领土范围的扩张

1.领土扩张的手段
战国时期,诸侯国从争霸过渡到了统一阶段,各个诸侯国都在进一步加快国内发展。

而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心和重点发展地区其实是黄河流域,也就是位置和南方地区比起来相对较为偏北的中原地区。

而当时种植橘树的大国——楚国,地处南方,当时南方开发程度低,且地势崎岖,山路延绵,交通不便,发展受限。

因此地处淮南一带的楚国,选择了向北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加逼近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

但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力量虽然已经大不如前,却在北方一带仍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因此,楚国开始在北边边界不断的扩种橘树,一步一步向北移动北边边界线,实现了不靠一兵一卒,没有任何伤亡便扩大了领土。

2.为什么楚国能靠橘树扩大领土

在诸侯国中,特别是比较大的几个诸侯国中,地处南方的并不多,而且楚国所处的位置是古往今来,自然环境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降水丰富,冬暖夏凉,土壤肥沃,盛产橘果,楚国橘树的名声非常大,而且橘树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楚国的一种象征。

由于古代落后的小农经济限制以及古人对农业的推崇,自然界的天气,植物,山林都极其受到重视,古代人民对天地自然万物一直都是抱着敬畏的心态的。

春秋战国时期也没有改良品种的技术,不适合橘树生长的齐国逐渐出现了大片面积的橘树,在明面上来讲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

因此,橘树所占据的面积不被承认为齐国,而被素有橘树王国之称的楚国占据,是没有较大争议的。

3.楚国的边疆意识

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缺乏边疆意识的。

中国古代社会自商朝开始,便开始宣扬“中国”的思想,其核心是“中”字,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王朝都被称为中原王朝的历史根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统治阶级向来不够重视边疆地区。战国时期,由于统一的需要,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纷纷扩张兼并其他势力较弱的诸侯国,但是可以发现被兼并的诸侯国并入后,这个诸侯的疆域会比各诸侯国独立时期的疆域面积之和要小很多,原因就是在战争过程中其他诸侯国趁机强占各诸侯国的边境地区。

而在战国时期象征着国家灭亡的标准就是都城被攻破,战争一般都是从最外围城池往中心城池逼近,但是城池以外的同属于本国的疆域却很少发生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楚国不断向北边种植橘树,齐国却没有大的反映的主要原因,楚国种植橘树的过程看似并没有获取齐国的任何城池,也没有在这片区域建立自己的城池。但是确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势力向北转移,极大地促进了楚国实力的发展,有利于在参与进大统一的战争的时候占据有利地位。

而楚国利用橘树作为边疆界限,也是一种疆域意识的体现。

总结

楚国橘树,被楚国人奉为后皇嘉树,是能够代表楚国形象和实力的数木,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讲,以数木封疆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周礼所认同的,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承认的。

但是在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已经瓦解,虽然宗法思想依然存在,但是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已经被大大削弱。

而且,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守住树下的土地,所以,才会有后来楚国在淮北靠橘树建立起来的势力被轻而易举地推翻。

这种依靠宗法认同而形成的扩张手段是不具有长久性的,在领土扩张方面起到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楚辞》
2.《吕氏春秋》
3.《史记》
4.《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