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盐

来源 | ABC微课堂(ID:abcweiketang)

孩子的作业变成“家长的作业”,

这是多少家长的隐痛?

近日,一男家长在班级群“破口大骂”的新闻,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是:抱怨老师布置太多作业,导致自己休息时间都没了。

然而,经同个班级群的家长反映,事情的真相却是:

这名男子喝醉了,孩子又不愿意读书,于是就录了视频,发到了群里泄愤。而老师对作业从来没有硬性要求过。

事情的结尾是:孩子的妈妈向老师道歉,并鞠了个躬。

这个“乌龙事件”,在此也告一段落。

但,似乎不是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新闻了。

家长与老师在家长群里产生的冲突,似乎越来越多。

一个群就能“压垮”家长,群里一句话就能激起千层浪,家长群越来越“妖魔化”了。

是“家长群”出了什么问题吗?

不。

家长群只是一个放大镜。

真正有问题的,不是家长群,而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01

本是统一战线,何必变成敌人?

乌龙事件之所以乌龙,是这位男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情绪宣泄在老师身上。

但是,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

他这种情绪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呢?

“老师看见没?天天念这破书,这些作业能不能在学校做完?被往家里带!我下了班到家,我就想喝两口酒!”

可事实是,老师根本就没有对作业硬性要求。

在没有明确老师要求的情况下,男子将情绪发泄在老师身上,这反映了两个问题:

一、他对老师是有“敌对”情绪的。

二、这种“敌对”情绪的来源,不是无缘由产生的,很有可能是社会影响造成的。

著名的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中提到一个观点:

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环境。

简单说,就是当个人处在暴力情境中,会加深个人的情绪,驱使他做出暴力行为。

此处所说的“暴力”,指的是暴力性言语(如辱骂、贬低)、暴力性行为(如殴打)。

而这样的暴力情境,就犹如一个引力强大的磁场,会将人带入癫狂的状态。

激愤的围观者、暴力的口号、以及一个假象的敌人,这些都是暴力情境的特征。

前不久,就有这样的新闻:

一位爸爸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也很简单:

这位爸爸平时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回复群消息。经老师提醒后,情绪突然失控了,向老师哭诉:自己又要开会、又要加班,实在是忙不过来……

新闻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许多家长共鸣:

“现在的老师和学校有点事儿就让家长们回复,其目的大家都知道,就是推卸一些责任。” 既然在学校,那么老师就自己解决好学习学校的问题就行了,要是什么都让家长解决了,那要你们老师干嘛! 现在要老师干嘛用,真的,什么都找家长!

类似的跟评,还有很多很多,几乎每条都会得到点赞。

每一个舆论事件发生的时候,许多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跟帖宣泄,无疑就形成了“暴力情境”。

那位不明就里,在群里破口大骂老师的家长,很可能就是被这样的情境影响了。

这些评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出家长对于“辅导作业”的痛苦心理。

确实,现象存在,情绪存在,但家长所说的却不一定是真相。

老师是否“推卸责任”,这不一定。

有一个家长这样评论:

这些话,只能在抖音说说,千万不能让群里的老师知道。

可见,这些话语是很带有“情绪”的,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剧老师和家长间的矛盾冲突。

其实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认识到——

家庭教育侧重于道德素养,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

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是割裂的:

家庭教育不该只培养孩子道德素养,而对知识不闻不问;也不意味着学校就要全面接管学生的方方面面。

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处于统一战线的“战友”、“盟友”,并肩看着同一个方向:

为孩子的教育共同发力、商谋划策。

我们不能把过错单一地归结到老师身上,认为老师“推卸责任”。

也不能把家长群“妖魔化”,对其避之不及。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双方互相理解的过程。

02

没有错误的情绪,只有错误的表达

关于“家长群”的新闻,已经不新鲜。

前不久,还有一位家长,在网上发布视频,宣称:

我就是退出家长群怎么啦!

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们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我那么有时间守群消息,那我不会自己教吗? 整天不是让我们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们帮忙批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 说实在的,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视频一经发布,就引发评论7.6万,点赞78万,转发1.5万。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情境”,

很多看到这条新闻的家长,也忍不住跟帖发泄。

对于暴力情境,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保持理性。

除了这种宣泄情绪的方式,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

当然有,这位家长,他在抱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采取更加正确的处理方式,比如,跟老师私信,向他反馈自己的想法。

相信只要是真正为孩子考虑,真正用心于教育的老师,一定会和家长协商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可反观这位家长,他的抖音账号几乎每一条都是在宣泄作为“家长”的负面情绪,而那个被批判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不排除这位家长是在“反馈无效”的情况下,才走上了这样的极端。

但是,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激起了家长和老师之间情绪对立?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在面对舆论的时候,我们需要保持更多的理性,不要急着发泄情绪,不妨先想合理的解决方式,试着与老师沟通。

毕竟,比宣泄情绪更有用的,是采取措施。

03

结为盟友,如何更好地沟通?

都说:“好的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但,一个不被家长尊重的老师,如何让孩子听他话,好好学习?

还有一句话,说的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一项需要每位家长毕生关注的事业。”

但,一个家长若把全部精力花费在教育孩子上,他们如何营生呢?

所以呀,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简单”二字。

老师和家长,就不要互相为难了,

只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孩子更喜欢上学。

在明确“家长和老师应该是处于统一战线的“盟友””的情况下,我们再来探讨老师和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

1、对于老师而言。

首先,布置作业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错的。

关键在于布置作业的量和质如何把控,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这既要考虑到班级的整体水平,也要考虑到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些作业是否有必要,布置下去是不是就变成了“家长的作业”,如果这个作业需要耗费家长太多的时间、精力,对大部分孩子而言又无实质性帮助,那布置就大可不必。

当然,学校也需要为老师“减负”,比如减少开会笔记和培训心得的硬性要求,减少不必要的会议,让老师能够真正沉下心,搞好教学。

2、对于家长而言。

一方面,我们需要意识到,当今老师在学校工作内容,远不止“教学”这么简单。

在上课之余,一个老师可能要面临批改几十份作业的难题,还要抽出时间来开会、做教研,写教案、写报告。

很多老师在休息日也要备课,做很多杂事。

把“教师”一职理解成“做五休二”的轻松工作,是对老师最大的误会。

老师在事先向家长沟通、说明、并取得家长理解的情况下,将部分作业的检查和批改任务分担给家长,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双方达成协商,那就可以这么做。

另一方面, 家长适当参与作业的批改和检查,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所以也不必如临大敌。

3、一些沟通的技巧:

(1)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是沟通的大前提

我们在沟通中,记住的往往是对方的态度,而非言语。

任何坚持站在不同立场的沟通,都只是为了“说服”。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想法,站在对方立场想一想。

(2)寻找共同点

老师和家长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孩子,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家长和老师都需要客观地认识到:适当的作业,对于巩固孩子所学知识是有帮助的。

此外,在一些教育问题上,多去想想事情本身的对错,而不是将矛头指向个人。

(3)谨慎措辞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家长和老师在传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要注意措辞,尽量少传达负面情绪,做到条理清晰,这样更有利于双方推进解决方案。

写在最后的话:

互不理解,会导致教育路上的“孤军奋战”;

结为盟友,才能为孩子铺就一条顺利成长的道路!

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