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说金语·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8.10.2020

消费金融行业近来动态频频。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为招联消费金融。10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招联消费金融关于消费者权益问题的通报,这是招联消费金融首次收到监管通报。

针对银保监会发布的意见,招联消费金融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回应称:“我司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对于此次监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公司深度反思,第一时间成立专项整改工作小组,全面开启自查和整改工作。截止目前,我司已基本完成整改工作,并不断将整改向深入推进。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业务稳定,发展状况良好。

随着招联消费金融的回应,此次风波逐渐平息下去。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招联消费金融此份回应中,却也悄然地出现了一个“亮点”:目前,招联消费金融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且资产质量较好,不良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业务指标持续居于同业第一梯队。

这在疫情之下,尤显得为难能可贵。无独有偶的是,在不久前,兴业消费金融发行ABS的说明书中也悄悄透露,截至2020年6月末,兴业消费金融累计放款突破1000亿元,服务客户数超过900万人。

翻开更多的财报,我们会发现,在疫情之下,像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等这样逆势交出漂亮“成绩单”的公司竟不在少数,而他们的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之下的消费金融“众生相”

事实上,无论提到哪个行业,今年都绕不开疫情的影响。2020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了各行各业。包括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在内的整个消费信贷市场也难逃影响,这些都直接体现到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财报中。

据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海尔消费金融同期净利润0.380亿元,同比减少70.3%;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净利润0.12亿元,同比下降60%……其中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湖北消费金融,营收利润出现双降,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同比下滑92.86%。

除此之外,一些原本将今年视为“扭亏转盈”的希望之年的玩家们,也毫无意外地显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以华融消费金融为例,2019年该公司亏损额高达2.631亿元,在持牌消金机构中排名垫底。进入2020年,据合肥百货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华融消费金融的投资损益为亏损193.20万元,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华融消费金融2020年上半年约亏损0.084亿元,相比2019年上半年的税前亏损2.34亿元有所收窄,但仍未摆脱亏损的困境。

但与此同时,由于消费金融行业本身就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马太效应,头部机构尽管仍受冲击,但仍都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其中,以盛银消费金融和杭银消费金融尤甚,公司营收、净利润同比均大增超过200%。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紧随其后,营收同比也大涨214.79%。而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两家头部平台,招联消费金融与兴业消费金融半年营收分别为60.23亿元、29.6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76%、41.86%。此外,中银消费金融2020年上半年也营收21.30亿元,净利润约1.01亿元。

而这体现到另外一些公司则更为明显,据乐信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乐信用户数突破1亿,年交易额今年有望达到1700-1800亿。仅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乐信平台通过线上带动线下的模式,累计服务524万线下商户,同比增长112%,创造了1.7亿个订单,同比增长173%,完成线下交易额401亿元,同比增长239%。

在蚂蚁集团交出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消费信贷平台发放的贷款总规模达1.72万亿元。与5亿用户的规模相对,户均的贷款余额仅为3400元。同时,尽管有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蚂蚁集团消费信贷90天以上贷款逾期率仅为2.1%,低于同期传统信用卡的逾期率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技”才是最核心的“稳定器”

在疫情之下,还能实现“逆势增长”的公司,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我们在梳理这些公司的时候发现,“科技”二字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且在时间中不断被证实。

作为首创纯线上消费金融模式的招联消费金融,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所谓纯线上模式,主要是区别于此前主流的与线下消费场景合作的模式。在前端,招联将各个业务受理点全面线上化,将产品和服务嵌入购物、旅游等消费场景;后台则通过自建核心系统完成客户信息分拣、信用报告解析、风险定价、信用合同审核、贷款审查与贷后监测全流程管理。

这种模式差异化的模式在前几年时,帮助招联快速拓展市场,迅速迈入并稳居消费金融公司“第一梯队”。而眼下,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模型积累、数字化优势正在成为其穿越周期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这种模式摆脱了对于客户经理的依赖之后,通过线上模式结合技术优化,极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比如,招联消金的“AI智慧大脑”与贷后管理、客户服务等业务策略耦合,其智能机器人承担公司95%的客户服务与贷后资产管理工作,大量节省了成本。

在此次疫情之下催生的“无接触”金融服务需求,更是与其无比契合。据悉,招联消费金融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推出了在线自助服务和指引,并在招联金融APP、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等线上平台,为客户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一站式自助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借款、还款、结清证明、更换手机号、绑卡等多种业务。

这种能够将整个商业服务体系“上云”的能力,显然不是每家消费金融公司都能做到的。时间再次验证,科技是消费金融公司穿越风险周期最好的“稳定器”。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的是,在多年以来不断积累和完善数字化能力的基础上,招联消费金融对风险的控制与平衡的能力也在提升。其自主打造的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风云”风控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风险的客户、不同场景的消费进行智能分级、自动校验、模型评分,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短短几秒钟内建立客户风险画像,对欺诈、伪冒、套现等行为予以有效拦截,从而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策略。基于这套系统,在反欺诈上,招联消费金融取得“520”效果:欺诈率BP为0.005,即一千万批核客户中只有5单欺诈,欺诈拒绝率2%,重大欺诈风险0发生,远远领先行业水平。

不难看出,在这种环境下,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金融为表层,科技为内核的明显特点。金融服务是所有玩家们下场比赛的起点,而决定玩家上限的还是科技能力。

消金向善

不过,更难为可贵的是,消费金融公司们在疫情期间大幅度向实体让利的举措。这也是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在财报中部分指标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面前,这体现出了一家公司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个由消费金融公司推出“特殊计划”。

其中既有中邮消费金融于近日推出关爱青年成长的“加邮计划”,并上线的新产品——“加邮贷”。据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精准帮扶努力奋斗的青年群体,主要面向18-40岁客户群开放,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在职且能提供学信网学历信息者即可申请。“加邮贷”是一款额度循环的贷款产品,额度高达20万元;等额本息,按日计息,用户可选择3-12期分期偿还;审批速度快,适合有紧急资金需求的青年群体,为其“加油减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招联消费金融在疫情期间发起的“微光计划”。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项“微光计划”分为三期,主要面向奋斗群体,通过运用普惠大众的微金融服务,助力复工。“微光计划”第一期行动上线便推出“3+9”先息后本、暖心提额、应援降息、借款折扣、低价商城商品等五项优惠政策,向累计500万信用良好的“复工大军”提供提额、借款降息等多重优惠;第二期“微光计划”则聚焦白领、企业员工为代表的上班族等客户群体,通过企业员工专享贷款、先息后本、降息提额等暖心举措,精准覆盖千万用户;第三期“微光计划”专门为小微企业主、工薪一族与毕业生等客群用户推出“奋斗者项目”、大期贷产品和毕业生安家计划等专项优惠活动。截至2020年5月底,“招联微光计划”三期活动总服务人数达2935万人次,总放款金额34亿元,总补贴金额1545万元,助力疫后经济复苏。

针对特殊情况,蚂蚁集团还联合合作伙伴推出了定向额度、更多利息减免等措施。公开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疫情暴发至今,超过350万家商户通过花呗分期为消费者提供了免息服务,节省手续费达70.7亿元。借呗则为用户提供了超过316亿元的免息借款额度,有效降低了用户信贷成本。

积极“自救” ABS走热

除此之外,消费金融公司也在这场疫情中积极地开展“自救”行动。作为有效拓宽公司融资渠道和显著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促进公司业务规模发展的ABS发行,今年以来,明显走热。

我们注意到,相比往年,今年消费金融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动作更为频频。继捷信消费金融打响开年第一枪后,消费金融ABS便迎来一波发行“小热潮”。

2020年1月7日,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首期个人消费贷款ABS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25亿元。根据发行说明,其优先 A 档17亿元和优先B档2.3亿元以簿记建档的方式发行,次级档5.7亿元全部由发起机构自持。在发行利率方面,其2020年首期ABS产品中“20捷赢1A”为4.19%,相较“19捷赢4A”、“19捷赢3A”、“19捷赢2A”整体小幅下降,但相较2019年首期发行的“19捷赢1A”的3.80%利率有所上升。

从发行规模来看,除了由蚂蚁小贷发起的ABS仍占据着消费金融ABS发行的半壁江山以外,2020年上半年发行ABS规模最大的为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上半年,招联金融首期20亿元、二期20亿元、三期30亿元金融债券已经完成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债券信用等级均为AAA级,发行利率分别为3.48%、3.04%、3.10%。招联消费金融以70亿元发行规模、3.04%最低发行利率,刷新两项同业纪录,最低发行利率直逼同期“永不破产”的铁道债利率。

最近的案例是兴业消费金融。10月21日,兴业消费金融在全国银行间证券市场发布了“兴晴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额为19.18亿元。

据发行公告显示,“兴晴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优先A档14.53亿元,占比75.76%;优先B档1.18亿元,占比6.15%;优先C档1亿元,占比5.21%;次级档2.47亿元,占比12.88%。入池资产方面,兴业消费金融入池资产的单笔贷款年利率在16.8%-24%之间。

发行利率越低,便能获得比同行更低的融资成本。从另一角度来看,发行的规模越高,便意味着发行难度越大,对公司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当前,零售信贷的不良压力越来越大,风控压力骤增,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水平决定了能走多远,发行ABS也是消费金融机构能力的一种体现。

“危”中带“机” 等待王者

纵观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史,过去一直缺乏“长跑者”,座次一直在变化已足以说明问题。但今年这场疫情的到来,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的,既是“危”也是“机”。

在疫情的艰难时光中,消费金融公司大都各显神通,不断摸索着全新的“生存之道”。表面上,行业景象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状态。但实际上,“科技”才决定了哪些公司可以笑到最后。这场疫情的到来,无疑提前开启了消费金融公司比拼“科技”的赛道。

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缓解,经济的复苏以及金融科技对消费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20年下半年,消费金融机构们的业绩必将更加精彩。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真正的“王者”诞生,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 END -

「本站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