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需要真话。但……

鲁迅说真话,不也用了上百个笔名吗?说真话,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位家长,说了几句真话,号称“退出家长群”。可以理解,但不支持。

01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最近一条视频很火,一位爸爸在短视频里怒怼老师:“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忙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干什么?”

“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

“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忙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你辛苦了。”

“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情我十分理解,毕竟我也是家长。

但从视频拍摄者的角度,我十分不解。这种低情商的处理方式,就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吗?

02家长群的问题,普遍还是个例?

首先谈谈家长提到的这些问题。

主要问题,一是通过家长群发通知,造成很多弊端;二是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三是让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

先说第一点:家长群发通知。

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去年年初,有关部门就《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作出了回复。

这个回复,明确了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现象。

家长群发消息,无论对家长还是老师,都方便快捷、不会遗失,而且只要宽限一下时间,基本都能通知到位,远比单独的电话通知效率要高,送达率也高。

有这么便利的方法不用,非要老师口头或者电话通知,并不现实。一个班级50个孩子,如果上课时通知这50个孩子,当家长的都有经验:

50个孩子,能有30个及时把消息传递给家长,就相当不错了;这30个孩子当中,传递消息准确、全面、无误的,不会超过15个。

家长群则方便得多,好的工具不用,是一种倒退。

需要界定清楚的,是几个原则:

第一,需要马上通知的消息,尽量电话沟通。

不过,恐怕有些家长还是会说“没时间接电话”。

对啊。忙到连微信都看不到,电话自然也没时间接。根本原因恐怕是,家长觉得,自己的事情比孩子的事情重要,仅此而已。

第二,不是特别着急的信息,时间尽量宽松一点,不要太苛刻。

第三,家长群要有规则,避免客套话刷屏,影响其他家长阅读重要消息。

做到这三点,如果家长还退群,就令人难以理解了。

批改作业的情况,各个地区都不一样。我所在的地区,只要学校管理规范,很少出现。总之孩子上初中后,我做的事情就是签签字,老师从来没要求我批改过作业。

至于让孩子上补习班,我就有点奇怪了:这位家长既然都这么豁得出去了,干嘛不直接向教育局反映呢?

老师要求孩子上补习班,已经是明显的违规行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你如何处理问题,孩子就如何处理问题

退群是所有人的自由,无可指摘。但处理问题的方式,是高情商还是低情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家长要记住:你如何处理问题,孩子就如何处理问题。

有的孩子,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使用“内心语言”和自己对话。比如,一个同学向他挑衅,他很生气,回到座位之后,会默默问自己:

“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揍他一顿?恐怕不好,他还会报复我。找老师求助?不好,他会觉得我打小报告,还会继续挑战我。要不算了,我还是在其他方面超越他,毕竟他挑衅就是因为我比他强……我还要交上几个强壮的好朋友,他们可以支持我……”

一个“内心对话”的流程下来,他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避免了冲动。

擅长使用“内心语言”的孩子,一般表现都比较好。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擅长“内心语言”,遇到事情,想都不想,就冲动地做了?

一方面是他的内心语言不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环境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

如果他的爸爸在遇到问题、矛盾的时候,拒绝交流、沟通,直接动拳头,或者上来就骂,或者甩门就走,孩子也会学会这种方式。

孩子犯了错,家长二话不说,道理不讲,规则不谈,直接体罚,这样的孩子做事会很冲动,更不会使用内心语言进行自我交流。

04激化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工作忙,家长群的信息让自己不堪其扰,解决方式有多种,可分上中下三策。

上策:高情商的处理方式。

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一下,一方面表示体谅老师的难处,然后讲讲自己的困难,比如工作太忙、群太多,很多消息看不到等等,取得谅解。

然后,找找方法。

其一,固定一个时间,强制自己看一下家长群有没有新消息,养成习惯。晚上7点?或者8点?都可以。把这个时间告诉老师。

其二,提醒群管理员或者老师,不要刷屏,不要说客套话,以免影响其他较忙的家长。

其三,把家长群置顶,无关紧要的群设为“免打扰”模式。

要明确一点,家长是自己的终身职业,孩子的教育远比工作重要。

这种策略,取得老师的同情和谅解,对孩子影响最小、最好。

中策:中情商的处理方式。

实在想退出,拒绝交流,拒绝沟通,随你吧。但把这个事情,作为“私人事件”处理,不至于和老师撕破脸皮。

老师顶多对你的印象不好而已,也无话可说。对孩子有一定影响,但在可控范围之内。

下策:低情商的处理方式。

不仅退群,还让事情从“私人事件”转向公共领域,成为热点。

这种激烈的方式,固然痛快,可你为孩子想过吗?

以后怎么和其他家长以及学校、老师交往?永远身处孤岛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