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训联赛:被忽视的神秘之地,那将是中国足球崛起的关键。网友热议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的青训联赛,当中游球队遇到上游球队时,在比赛的控球率没有一边倒的情况下,中游球队为了适应上游球队的快节奏,球员会试图踢得更聪明一点,在这种模型下,一个国家整体的中游水平梯队,因为在比赛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会比上游球队进步得更快,虽然不会超越上游球队但水平上会有所接近,而上游球队可能还会因为比赛质量问题其上升速度有所下滑,举个例子十三岁的时候中国,可能有六支球队相当于日本的中上游球队,但因为上诉原因在十七岁的时候,这六支球队可能只相当于日本的中游球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认为的解决方法,整体的中上游球队持续的放在一个竞争环境强的青年联赛而不仅仅是杯赛邀请赛,这里有个样本是恒大的组织的西班牙的联赛,但恒大只能作为一个个体样本而不是中国青训整体受益,对整个中国青训影响有限,而且成本很高,第二个方法该年龄段前两名升级到大一岁的比赛中,末尾两名降到小一岁的比赛中,进行跨年龄段的升降级制,把下游球队变成养料来喂中上游球队,当然本人的想法肯定有不科学的地方。把球员作为个体的样本的话,我认为是球员在低年龄段时核心力量的提升可以偏低一点,然后在接近提上职业时开始加强核心力量的提高,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模型。我们一个球员从小球员到踢上职业联赛为止,因为他自己的身体天赋受限,无论他再怎么增肌再怎么锻炼他的核心力量有个瓶颈值,假定两个球员这个瓶颈值是个定值,一个球员从13岁就把力量值拉满。

而让一个没有拉满,没有拉满的球员为了对抗身体强壮的球员会开发自己其他的特点,比如意识基本功,这些不会因为上身体后就丢掉,当后期两者增肌锻炼身体相当的时候,球商更高的球员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当然这只针对个体样本,当所有球队梯队球员核心力量都一般,比赛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低年龄段是七人制比赛,即便有水平较高的球队,也不太合适跟高年龄段的进行比赛,而且这个时候的孩子水平不会有太多的差异,毕竟大家接受的专业训练水平相差不大,如果个别球队以成人球队的技战术和功利性来进行短期训练,球队成绩很容易上来,但是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和对足球这项运动的热爱。建议,低年龄段还是增加比赛频次为主,现在的校园联赛之类的每周一场比赛频次还是太低了,因为教练需要给每个孩子比赛的机会,平均下来每个孩子比啥的时间还是太少。到高年龄段,孩子们的个人天赋随着专业训练时间的增加逐渐显现,这个时候确实需要增加高质量的比赛,但是职业足球一定是精英培训的,足校或者俱乐部的梯队每个年龄段最多也就1—2个可以在今后进入职业足球,这样的比例才是足球发达国家的正常入选比例,我们国内梯队球员入选的比例还是太高了,这也直接的拉低了职业球员的平均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概率的入选配合大面积的球员筛选,才能一批批不断涌现足球天才,从而提升足球竞技的水平。精英球员的筛选、训练、比赛需要国家级的足球培训中心来统筹进行。大面积的球员筛选受制于足球学习的高昂代价和落选球员的个人发展,导致足球的推广不利,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欧洲国家是由于社会足够发达,即便落选也可以容易的找到养家糊口的路子,南美和非洲国家是穷孩子们出人头地的一个好机会,所以被动的提升了足球的普及。我们国家可以结合这两种模式,双管齐下。青训联赛:被忽视的神秘之地,那将是中国足球崛起的关键。在偏远贫穷地区,如新疆、贵州之类的地方,对于贫苦的孩子们,国家层面给予学习和培养的机会,增加足球筛选率,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依托中小学组建更多的青训中心和业余俱乐部。不过以上所有的基础都是需要一批高水平的青训教练,建议国家层面组织和开展基层教练的培训和管理使用,使得落选职业球员、退役球员、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生有足够的薪资和保障去从事基础青训教练的工作。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