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恒大研究院 熊柴 周哲 任泽平

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 李强 王一新 周培 李小丽

北京大学黄玉致、伦敦大学学院闫婧对本文有贡献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趋势。

【摘要】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约630万;其中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的跨城求职者。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高峰均在春节后的3月。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37%,高学历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

榜单概览:上海连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2019年应届生和海归人才流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人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因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活力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大;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持续稳定净流入,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吸引人才;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2017年“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GDP增速5.3%在十城中最低、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因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

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可能存在一定出入

目录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2 榜单浏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聚集、京津冀人才流出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3.2 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

正文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但当前能够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例分别在2011、2013年见顶,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亟需转向人才红利。并且,从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见顶,随后进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 “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一般可通过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人口流动,但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特别是在非普查年份。为此,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态势。

1)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智联招聘平台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4:46,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60:40,说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4:46、64:36,2019年流动人才的性别比例更加平衡。

2)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2019年求职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30.2%、34.5%、20.5%、8.8%、3.4%、2.6%;流动人才中各年龄段人才分别占比30.7%、34.1%、19.6%、8.8%、3.7%、3.1%,求职人才和流动人才的年龄结构较为吻合,18-35岁分别占比85.1%、84.4%,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86.1%、78.6%,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18-3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求职人才中工作年限为1年及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20年以上分别占3.1%、21.1%、19.4%、30.3%、22.3%、3.8%,流动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别占比3.3%、23.0%、19.3%、28.2%、21.9%、4.3%,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分别占比43.6%、45.7%,说明部分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较大不确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3%、40.4%,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5年及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榜单概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从重点城市看,我们选取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一二线城市对其划分进行具体分析(详见恒大研究院2019年5月报告《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

3.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3.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

恒大研究院“人口和城市”系列研究:

31、《中国就业报告2020:防范失业潮》,2020年4月24日

30、《中国生育报告:2020》,2020年4月6日

29、《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还需要那么多人吗?》,2020年3月28日

28、《当前复工进展、困难及建议 ——基于联通手机信号的监测》,2020年3月21日

27、《为何降低外国人永居门槛也不放开生育?》,2020年3月4日

26、《中国人口报告:2020》,2020年2月24日

25、《返工潮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与防控》,2020年2月6日

24、《中国人口三大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2020年1月7日

23、《生还是不生?——来自16万人的生育调查》,2019年12月3日。

22、《中国人口的危与机——人口周期研究》,2019年11月2日。

21、《中国人口大迁移2019:3000个县全景呈现》,2019年9月29日。

20、《中国人口大迁移:2019》,2019年8月28日。

19. 《中国就业形势报告:2019》,2019年7月30日。

18、《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19》,2019年7月23日。

17、《中国三轮人口大论战:要不要放开生育?》,209年5月21日。

16、《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2019年6月20日。

15、《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2019年5月24日。

14、《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2019年4月12日。

13、《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尽快确立城市群都市圈战略》,2019年2月20日。

12、《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人口危机渐行渐近》,2019年1月24日。

11、《五大信号预示全面放开生育临近,你生吗?》,2019年1月6日。

10、《中国生育报告2019》,2019年1月1日。

9、 《中国人口大流动:3000个县全景呈现》,2018年9月17日。

8、 《全面放开生育或已不远,你生吗?》,2018年8月13日

7、 《中国人口大迁移2018》,2018年7月10日。

6、 《城市“抢人大战”:高质量发展、大都市圈战略和土地财政》,2018年6月7日。

5、 《生还是不生?——来自12万人的生育调查》,2018年4月4日。

4、 《计生机构取消,或将全面放开生育,你生么?》,2018年3月18日。

3、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与中国展望:从齐增到分化》,2016年10月24日。

2、 《控不住的人口: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2016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