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正贵近照。孟俭 摄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电影《金刚川》正在热映,影片的历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金城战役,当年的志愿军战士们连续七次修复37米长的大桥,用血肉之躯筑起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线的物资输送。“我参加了那场战斗,打得那叫一个痛快!”今年87岁的仪征抗美援朝老兵徐正贵说。

参军后被分到了炮兵团

“我入伍前参加了征兵训练,到部队后就被分到了炮兵团。”徐正贵说,“当时的部队中有不少是抗战老兵,历经过战火洗礼,他们教会了我们不少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并教我们炮手操作技巧。”在老兵的言传身教下,他的进步很快,炮手操作越发熟练。没过多久,他所在的部队就乘火车赶至丹东。

“渡江入朝前举行了宣誓仪式,我也写下了誓言。”徐正贵说,当时很多战友还写了血书,大家都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奔赴战场。

到达朝鲜后,徐正贵和战友们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情欢迎,一路上都有百姓为志愿军指路送水。“一段艰苦行军后,我们到达元山岗换防,主要防范敌人从元山岗登陆,一边防范一边修筑工事,进行了一场艰巨的防御战。”

坑道中和敌机打“游击”

在元山岗的防御战中,徐正贵和战友们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总结了一套和敌机打“游击”的经验。“敌机飞来时,大家赶紧在坑道隐蔽好。隐蔽是为了减少伤亡,反击则要抓住时机。隐蔽时,我们就在炮轰声中判断敌机是否开始返程。”徐正贵告诉记者,敌机返程了说明其炮弹也落光了,他们就会果断出击,对敌人进行猛烈炮轰。

“这样的反击效果非常好,在这场防御战中,敌人越打越谨慎。”徐正贵说,在敌人反击的炮火中,他尽管多次被弹片擦伤,但凭着对敌人炮轰的准确判断,幸存了下来。

参加金城战役耳朵被震聋

“《金刚川》电影的历史背景就是金城战役,实际战斗比电影演的要惨烈得多。”徐正贵回忆道,“那是一场反击战,倒下战友不少。”

“由于频繁地操炮,我和很多战友一样,听力受到影响,战斗期间几近震聋,很多人都是回国后才慢慢恢复了听力。”徐正贵说,当时战斗打得异常胶着,有一次,一颗炮弹在坑道附近爆炸,巨大的爆炸声中,他和战友的鼻子都被震出了血。

战友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

1955年9月,徐正贵随部队回国,在河北参加了冬季训练,因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当年12月被批准入党,并且荣立三等功。

1956年3月,徐正贵从部队复员回家,被分到仪征烟酒专卖公司工作。1958年,仪征要办酒厂,徐正贵又被抽调去办真州曲香酒厂。1980年,酒厂改为天宁化工厂,他也在厂里一直干到1993年才退休。

“70年过去了,我总希望和平的岁月能再久一些。”徐正贵说,每每想起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都会有些伤感,但又为战友们自豪,“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的名字,徐正贵至今都能一个个准确说出。“那时我们的装备不如敌人,但凭借着顽强的战斗精神,还是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通讯员 李臣星 记者 孟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