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91【“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略解】佛说:“三界中还有四种阿修罗散布在诸趣中:鬼趣摄修罗(卵生)、人趣摄修罗(胎生)、天趣摄修罗(化生)、畜生摄修罗(湿生)。”

【详解】

“还有,阿难!在三界中还四种阿修罗散布在诸趣中。第一类阿修罗在鬼道中,因为善心护持佛法所得的功德力,而能乘神通而入空界,接近天趣,此类阿修罗从卵而生,仍归属于鬼趣。第二类阿修罗本来在天趣,以降损天德而被贬谪到下界,其居处须弥山腰下,邻近日月,此类阿修罗以胎而出,归属于人趣。第三类是修罗王,有执持世界的能力,因为其神通力洞彻诸天,所以无所畏地与色界禅天梵王及忉利天主天帝释、四大天王争夺统治世界的权力。此类阿修罗因变化而生,归属天趣。阿难!还有一类福德比较下劣的阿修罗,生于大海中心,沉在巨大的漩涡水穴口处,白天在虚空中游荡,晚上就回到海水中宿息,此类阿修罗乃因湿气而有,归属畜生趣。”

【注释】

“阿修罗”: 意译为非天、不端正、非善神、非同类。阿修罗原为印度最古诸恶神之一,与帝释天率领之天族对抗。在佛教,则与乾闼婆、紧那罗等同是天龙八部众,守护释尊。《瑜伽师地论》中译为非天,因为有天福、无天德,故称非天。又译为无端正,因为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所以无端正是依其男性之容貌而得名。

“乘通入空”:通,神通。以善业力,乘神通(报通)入空,类似天趣众生。

“降德贬坠”: 有关阿修罗的业因,诸经多说嗔、慢、疑三种。《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则列举十种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之业因︰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憍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回诸善根向修罗趣。此处降德贬坠,是指天道众生报尽后,因德行亏损的业力导致堕落到人道阿修罗趣。

“其所卜居”:卜,选择;居,居处。

“修罗王”:表示这一类不是普通的阿修罗众。

“执持世界”:譬如其力能驱役鬼神、施福、降福于人间,因此而左右世界,称为执持世界。

“力洞无畏”:洞,洞彻。无畏,无所畏。这类阿修罗神通广大,能洞彻诸天,无所畏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392【“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略解】佛说:“七趣众生都是因无明起惑造业而感果,因杀盗淫而感三恶道,无杀盗淫而感生善趣。只有修正定,才能解脱出来。”

【详解】

“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人、仙、天、阿修罗七趣众生,仔细研究一下,都是昏昏沉沉的有为相,随其妄想而受生,随妄业而受报;如果用妙明无为之心来观察,这七趣都如空中花,根本就没有实体,只是一个虚妄的名相,更加没有根元和头绪可寻的。

“阿难!这七趣众生,不识本心,妄自起惑造业而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也不得真正清净,这都是因为随顺贪嗔痴之心造杀盗淫之业;反过来,则出生无杀、无盗、无淫三种习气。有这三种就生于鬼道等恶趣,无这三种就生于天道等善趣。众生就在这有和无之间相互转化中,随习气而产生轮回性。

“如果(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得以妙发首楞严三摩提的话,妙净常寂之境现前,则上述有和无两灭,善恶俱亡,连无二之性也不可得,人法皆空,心境一如,尚且没有不杀、不盗、不淫的净相,怎么可能更随凡夫外道而去做杀盗淫之事?”

P393【“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xù)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略解】佛说:“众生不断杀盗淫三业,就会别业各造,而相同性质的别业形成共同分而同受报于一定之处,然而这些都是自妄发生的。虽然是妄,但你要正修行无上菩提,还是必须除此杀心、盗心、淫心,否则会落入魔道。这样说才是正说。”

【详解】

“阿难,如果众生不断三恶业,就会各各私造别业,因各各私造别业中,就有相同性质的共业,因共业而受报,就不会没有相应的共同受报处所(于是便有了七趣正报和依报)。然而这一切都是源于自心最初一念虚妄而辗转相续发生出来的,而最初一念虚妄也本来没有原因,是没办法寻究的。(虽然业与报本来都是妄有)但是你现在要勤勉修行,欲得无上菩提,还必须要断除杀心、盗心、淫心这三惑;如果不断尽三惑,纵然由禅定之力而得到各种神通,那还只是世间有为有漏的功用,三惑的种现习气不灭,必将落于天魔外道(而失去正念),虽然想通过修行除去虚妄,(只是以妄逐妄,并且还耽着这三种习气)却显得倍加虚伪,如来说此等人实在是悲哀可怜之人。然而种种虚妄都是你自己妄心所造,并非菩提心有什么过错。这样说法(修菩提,要先除杀盗淫惑),名为正说;如果作出其他说法(杀盗淫不除而不碍修行,妄言善恶法都是虚妄而不必断除,等等),就是魔王所说。”

【若水中观】

到这P393段为止,佛用60段经文回答完毕了P323阿难尊者在文殊菩萨请问经名之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佛体真实清净,那六道众生从哪儿来,是本来自有,还是妄习而起?

佛给出的答案“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阿难尊者的这个问题同P138段富楼那所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富楼那尊者所问,是对如来藏理起疑,偏重慧的层面;阿难尊者所问,是对四律仪起疑,偏重戒的层面。

佛的开示当然不是割裂戒、定、慧的,我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明这个特点。我们知道,戒定慧三学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

如果说佛针对富楼那尊者的开示是为了防护慧心以不生邪见,对阿那尊者的开示是为了防护戒心以不轻戒行,那么定心又如何防护以不著魔境呢?

那么接下来佛不问自说,则是为了防护定心!

此段结尾“魔王说”三字正是为下文张本,这又显现了《楞严经》文法之妙,结构上钩连紧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