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段子。

大概内容是说,大家对“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年纪有些刻板印象,老觉得他是个胡子拉碴的老头,实际上秦始皇在蔡徐坤的年纪就除掉了吕不韦独掌朝政,在胡歌的年纪就收拾完了六国登基称帝(秦始皇建立秦朝时才38岁),堪称年轻有为,就算驾崩的时候,他也才49岁而已,哪有电视剧里那么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又说回来,大家为什么总觉得秦始皇老呢?一方面固然是电视剧功劳,另一方面恐怕大家形成了历史惯性思维,觉得能建立一统中国这种千秋功业,要花的时间蛮多吧。

其实秦始皇确实干了不少事,建立秦朝之后,他忙着“书同文,车同轨”,对内改革朝廷和地方机构,防止造反,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还修起了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长城。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免不了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到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每次掰扯这个问题,又绕不开秦始皇修长城这事。修长城真的有用吗?

正方观点认为,长城集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于一身,是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非常完整,设计精妙,而且起到的作用也是一般防御工程难以比较的,比如长城防线上最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再比如秦汉时期,为了修长城,朝廷推出屯田戍边,迁徙了一批移民到边境居住,这些人跟守卫长城的军士一起开荒种粮食,边境经济飞快发展,还省了朝廷运粮成本,又促进了边区开发,甚至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而反方观点认为,秦始皇这人好大喜功,修建长城累死无数民夫,沉重的劳役压在百姓头顶上,间接导致了秦朝灭亡。如果说秦始皇费尽心思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入侵,那明朝末年清军不还是一样入关了?长城挡住了什么呢?根本没发挥作用!

康熙皇帝就对长城不以为然,他提出了“长城无用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咱们先不说这正、反双方的观点谁对、谁错,不妨来看看外国学者对《秦始皇修长城真有用吗》这个论题的解答。

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巴菲尔德在他的作品《危险的边境:游牧帝国与中国》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长城当然有用,它有用就有用在坑惨了欧洲。

巴菲尔德认为,秦始皇修建长城,改变了游牧民族的动向。在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居无定所,放牧、住帐篷,生活不稳定,资源不充足,扛不住天灾的打击,为了活下去,他们往往会选择南下掠夺稳定的农业国资源。

于是,匈奴靠着来去自如的骑兵,说打就打说抢就抢、抢完跑路概不负责的流氓态度,成了中原诸国心腹大患。长城修了2000多年,先秦时期的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秦始皇只是把赵、燕、秦北边原有的长城连起来加大了工程,而长城所发挥的军事作用相当惊人。

长城的防线太长了,这些靠着骑兵掳掠的游牧民族,就算能攻破一两个关口,跑到内地来抢劫,但只要长城上还驻扎有守卫军队,他们就要面临被击败、连逃回老家都难的问题;

长城守住了太行山、燕山等各路交通咽喉要道,一般规模的游牧民族骑兵就算破关而入,想要运输粮草保证后勤打持久战也难,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给中原王朝带来骚扰,无法动摇帝国根基。于是,他们会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转而将目光投向西方。

历史上,原本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都曾经远至西亚,甚至欧洲与非洲,匈奴打败了日耳曼人,灭了西罗马帝国,打得东罗马元气大伤,突厥人在11世纪俘获东罗马皇帝,到15世纪甚至完全消灭了东罗马;

至于蒙古铁骑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凭着杀伤力极强的组合式弓,配合骑兵自身的机动力纵横欧亚,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连拿破仑谈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铁骑的那段历史时都自叹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些游牧民族却没有在中原称霸,原因便在于中原王朝掌握了对抗他们的方法,将矛盾分散出去,“祸水西引”,欧洲又没有那么强大、统一的农业帝国,更没有万里长城抵御游牧骑兵,自然遭了殃。

综上所述,巴菲尔德表示秦始皇修长城这事至少对中国而言发挥的积极作用很大。所以我们也无需争辩秦始皇修长城是否浪费民力了,秦始皇不是糊涂人,难道他会做无用功?换成我们处在他的位置,恐怕做的事远不如他多也远不如他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