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的"失控线"形势错综复杂,从整体上来看,印军一线对解放军始终保持着3:1以上的兵力优势,二线和三线则保持着最低7:1以上的兵力优势。但是,印军的装备非常差,后勤补给能力也非常糟糕。更令印军绝望的是,本就并不高效的后勤补给能力,却因为都处于解放军高精尖技术装备的火力覆盖下,时刻受着威胁。一旦解放军使用战场监视机+火炮导弹的组合对这些道路进行封锁的话,印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将瞬间失去78%以上的补给效率。如果再增加预警机+战斗机的组合,切断空中航道的话,那么一二三线40多万印军就只能"就地取材"。但是,印控区内的平民只有30多万,粮食和生活物资尚且无法解决自己的温饱,更无法去供养数量如此庞大的印军战斗部队。所以,实控线的优势天平,一直都掌握在解放军的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中印两军都是拥核国家,印军的核武库虽然在规模上不及解放军,但是它还是保持着大约180枚左右的核武器,而解放军现役核武器规模通常被认为是印度的一倍。而这也就给了不少人联想的空间,那就是同为"拥核国家",中印似乎不具备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实控线的争端,起码至目前为止,双方的态度仍旧是保持克制,尤其是上次的肢体冲突后,印军虽然表面上显得气势汹汹,但他们却一直都在克制和忍耐。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双方在实控线的对峙仍将继续,如果谁也不服软的话,这样的对峙将一直持续下去?

对此,只能说,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实控线的对峙形势,战争仍旧是唯一的选项。不少人认为,核武器是"末日杀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谁都不会主动使用。其实,核武器的存在虽然带来了和平,但是也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威胁,尤其是核部队的安全,向来是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印度的最大不足就是完全无法保障自身核武库的安全,在战斗还未爆发之前,可能就会遭到"外科手术打击"。一旦核导弹部队遭到打击,相关的打击载具被控制或摧毁,对印军核打击,核反击能力造成重大损失,那么印度高层就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应不应该让剩余的核部队发起核打击?这样的核打击在力度上必然无法给对方带来重创,但绝对会带来的是对方更为严酷的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核打击,核反击能力是建立在诸多概念上才得出的一套综合理论,它最容易的流程是发起攻击,最艰难的部分就是决策者的指令下达。对于劣势一方来说,如果自身的核力量无法保证给对方带来巨大伤害的话,那就应该考虑放弃核打击的想法,即便是常规作战能力遭受惨重损失,不少土地已被占据,都需要清醒地去权衡这其中的利弊。所以,对于解放军来说,发起一次大规模,高水准的外科手术打击,摧毁大量印军的核导弹,并且歼灭实控线附近的印军,是可以接受的。即便是印军发起核打击,我们也有能力对它所发射的核导弹进行拦截,而印军却没有任何的反导手段。一旦印军打光了本就不足的核导弹,接下来所面临的困境可能就是全境被控,再也无法获得像现在这样的实力。

当然,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印军在边界问题上一边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保持克制,其根本就是不想因为这样的低强度冲突而挑起大规模的战争。从整体来看,印军是接受实力不如解放军这一现状的,但是它仍想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这样的方式无法就是挑衅和蚕食,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实控区面积,然后再通过时间来达成这样的"默认事实"。只不过,目前驻扎在实控线另一端的解放军在后勤补给上拥有更大的优势,单兵技战水平也高于印军。即便是拥有3:1以上的一线人数优势,印军也还是无法向前继续推进。而且,印军自身也不敢推进的太快。按照往年的经验,一旦凛冬气候转暖,解放军一线部队就会出动工程器械去铲除印军临时设立的哨所和壕沟,这是循环往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