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份的一天,我正带娃在外面玩,突然收到一条微信。

这条微信是一位认识的阿姨的女儿发的,她跟我说她的妈妈上午离世了,感谢我一直的照顾。

看到这条微信,我瞬间泪流满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和这位阿姨的相识已经有6年的时间,她在弥留之际还记挂着我,让我万分感动,一时间过往的点点滴滴全部涌入我的脑海。

2014年,我研究生毕业,受政策影响,我选择了一个可以落户的事业单位。

工作轻松悠闲,一度让我感觉到工作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

有次值晚班的时候,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来服务台向我咨询智能手机的使用。

他是中国气象局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后来知道的),常年坚持到图书馆看书学习,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有涵养的知识分子。

可是一遇到手机问题,他就完全手无足措,只能跑到服务台来问我们,还总说自己年纪大,学得慢,给我们添麻烦了。

我能感觉到他内心深处那种怕被信息社会抛弃的恐惧。

他笑着说,这辈子看了那么多复杂的研究文献,没想到现在被一个小小的手机难住了,想学习学习吧,孩子们工作都忙,也没啥耐心。

后来,我留意观察,发现来图书馆的很多老年人都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积极上进,喜欢读书学习,渴望学习使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但是却没有门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文化养老”的理念正盛,看着这些年迈的的爷爷奶奶如此热情地学习,我心里无比的感动,就想着能不能做点什么来帮助他们。

考虑他们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快节奏,无法享受到信息社会带来的红利,于是给老年人做新媒体培训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强烈。

我用了两个周的时间去调研国内外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的经验,然后结合我们的实际写了一份方案,跟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没想到领导非常的认可与支持,然后我们的培训迅速开展起来。

转眼已经第7个年头。

这7年,我们不断摸索前进,培训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培训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借助新媒体工具,让越来越多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我们的服务。

我慢慢地体会到了这份平凡工作的价值。这7年,我也认识了非常多的老人,和他们成了忘年交,开头的阿姨就是其中一位。

她会邀请我和她一起去看演出,跟我讲述她和乳腺癌斗争的经历,叮嘱我有了孩子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积极参加我们的活动,认真准备每一次发言……

一幕幕,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这些年,从这些老人身上收获的感动远远大于这份工作带来的价值。

有位阿姨,坚持参加了4年培训,前年被孩子送到了郊区的养老院,她到现在还时不时地给我打电话,诉说在养老院的点点滴滴。她说她有生之年可能再也不能来学习了,但是这段时光是她最珍贵的记忆。

有位叔叔,已经80多岁了,每次都是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大老远赶来学习,虽然记性差了,很多时候学了就忘,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有很多老人,已经跟着我们学了6年多了,当初的智能手机小白,现在已经能够轻松玩转智能手机,各种软件应用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可爱的老人用行动证明“活到老,学到老”,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他们可能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记忆差了,但是学习的劲头却丝毫没有减少。

每次培训前争前恐后的报名、上课认真记着笔记,课后围着老师提问,就跟一群刚上学的孩子一样,但是却比孩子们有更多的认真与执着。

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除了自身的上进品格之外,还有因为学到的新知识而被子女肯定的存在感。

有次下课,我在收拾场地的时候,听到两位阿姨聊天。

其中一位阿姨说:“前几天我用咱们学的视频制作软件给我孙女做了一段小视频,把我儿媳妇惊讶坏了,她说她都做不了这么好,我当时真的觉得太开心了,感觉扬眉吐气啊。”

另外一位阿姨附和:“是啊是啊,以前买米面油都得吭哧吭哧搬上楼,孩子没空啊。现在我直接可以网上下单送到家里,真的太省事太方便了,以后也不用总指望孩子了,咱自己也能把自己照顾好。”

听着她们的谈话,虽然我觉得有点心酸,但是更多的还是开心,我们的工作能给她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一些便利,让们在信息社会中不会被彻底抛弃,就是最大的意义。

朋友们都说我是“老年之友”,我其实挺喜欢这个称呼的。

如果没有这些年和这些老人交往的经历,我可能永远都不能真正体会老人内心的孤独与恐惧,“关爱老人”也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父母们都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所以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我的父母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只有在外人面前,他们才会真实表达内心真正的情感。

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多陪父母说说话,耐心地教教父母怎么使用新媒体,不要让他们被互联网社会遗忘和抛弃,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对父母来说却可能是最真实的温暖。